有關教育的專家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實驗:他們隨機選取兩週歲左右的孩子,把他們分為兩組進行實驗,兩組孩子都讓他們觀察三次:一個大人把玩具從一個帶有鎖的箱子裡拿出來,並且順帶把鑰匙拔出來。但不同的是一組大人的表現是無法輕易完成,而是在努力之下才成功,另一組大人則是輕而易舉的完成。
此後,專家們給每個孩子一個轉動玩具,在開始前專家會讓孩子知道這是會動的,而該玩具的有兩個開關,一個是在頂端為假的按鈕,一個則是隱藏在底端為真正的按鈕。實驗發現第一組的孩子自己嘗試按開關的次數比第二組次數多,自己琢磨的時間較長,而且讓玩具轉動的成功率也更高。大家可能會想,這樣的調查有什麼用呢?
實際上,透過這組調查分析,它給了我們教育孩子的一些啟示。
第一,父母要適當地“示弱”,並不需要當全能的爸媽
有些爸媽會擔心自己不夠優秀,很多孩子問的問題自己都不懂,父母們總是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會是全能的爸媽,所以總是在孩子面前迴避自己不會的事情。這實際上是人的本能表現,尤其是對於父母們而言在孩子面前是一種慣性表現。但是,就像實驗表明的那樣,有時父母適當地表現出自己的薄弱,會激起孩子探索的慾望。因為當他們看到父母透過努力而最終成功的時候,他們會明白原來成功是需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的,對此他們才會更為願意去努力。
第二,與孩子一起學習
有時候作為大人太久了,父母們都會以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問題。但是父母們卻忘了自己也是從孩子的年紀過來的,孩子的反應能力、思維能力還未完全發育,而此時若父母們對孩子說“這不是挺容易的嗎!你要努力啊!”,其實家長們說的這些“孩子,你要努力”的話遠沒有用努力的行動感染他們直接而富有效果。
不論是小孩還是大人,我們學習的過程都是一樣的,都是在遺忘與繼續學習中不斷成長的,而最好的教育是在孩子不斷的遺忘中,用實際行動讓孩子學會學習。所以父母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以言傳身教的形式,用實際行動的教育方式去培養孩子。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們自身的成長過程,在當中父母們會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對此父母們不必要去隱瞞,而是坦然表現給孩子看,因為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全能的父母。教育孩子的同時,其實是教育父母們勇敢接納所有的不完美,讓自己變得勇敢,敢於面對自己的不足,敢於表露自己的脆弱,有勇氣與信心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