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拜託了爸媽 原創!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大家都想自己的孩子活潑開朗,自信大方,但是有些孩子總是有一些害羞,甚至內心感到自卑,不夠自信,那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因有很多。
但是家長的這幾種行為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卑,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期望過高
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處處都比別人強,在週末上很多的補習班,興趣班,無論是在成績上,還是在平時生活上的要求標準都很嚴格,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即使孩子已經很優秀了,但是家長還是不滿足,繼續強加期望給孩子。
這時孩子若是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內心會覺得沮喪,並且年齡不大,不懂得傾訴,只能自己憋在心裡,日積月累便越來越壓制,自卑的心理慢慢就形成了。
經常數落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嚴格,容不得孩子一點點的不完美,所以經常會對孩子的一些行為進行數落、批評,甚至當著外人面直說孩子的不足之處,家長會不斷的強調孩子做錯的那件事的重要性,家長心裡是想讓孩子長記性,但是在讓孩子長記性的同時也扼殺了孩子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因為孩子心裡已經產生了陰影,沒了嘗試的勇氣。
有條件的愛
有些父母為了激勵孩子幫忙做家務,幫助別人,會實行一些獎勵機制,例如“你這次考試要是考了100分,我就帶你出去玩”,“你幫我買個東西,我獎勵你10塊錢”,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們的愛都是可計量的,有條件的。
那麼朋友們的關係也是可以是有條件的,孩子就無法對朋友們付出真心,可能會淪落成一個斤斤計較,毫無原則的人,遭到周圍人的排擠,開始自己懷疑自己,自卑的心理油然而生。
家長成為孩子的“貼身保姆”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家長們都包辦了,只要孩子好好學習,認真讀書就可以了,除了學習,其他都是身外之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是成績是很優秀。
但是在生活上的事情一竅不通,等孩子要融入到集體的生活中去了之後,孩子卻不能獨立的解決生活上的事情,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孩子內心會覺得沮喪,沒有自信。
忽略孩子的存在
孩子在早期時是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這時候的孩子也對世界覺得很新奇,很多問題,很多的話,若家長在這個時候不願意搭理孩子,不願意去聽孩子講話,解答孩子的問題,忽略孩子,慢慢的孩子內心就形成了一種錯覺,認為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在以後孩子在跟別人交流的時候,別人忽略他的存在,忽略他的感受,他也覺得正常,但其實這也是他自卑心理的一種。
向孩子哭窮
或許家裡有時候經濟不那麼景氣,但是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窮,因為孩子會覺得,自己家裡就是很窮,好的東西,貴的東西自己都不配擁有,甚至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第一反應就是退縮,不敢買,不能買,沒錢買,不配買,孩子的自卑心理就會越來越重。
若家長們有以上行為,請及時改正,你的行為只是一時的,但是影響的孩子是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