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兒子的幼兒園開家長會,在開會期間老師提到一個叫做皮皮的小孩,已經三歲多的孩子,卻始終不會開口說話,老師和家長都頗為著急,會議結束後,皮皮媽媽專門找到我來請教關於孩子說話晚的問題。
別盲目相信“貴人語遲”,寶寶三歲還不會說話,跟媽媽有很大關係。針對皮皮的情況,我專門詢問了皮皮之前的生長環境,發現導致皮皮不會開口說話的原因:
一、家庭語言環境單一
沒有與老人同住家庭成員單一,媽媽是一個高知女性,孩子三歲前忙於工作偶爾陪伴也是敷衍的無效陪伴。潛意識裡沒有意識到和嬰兒交流的重要性,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會說話的。而保姆認為照看孩子只要負責吃飽穿暖,沒有磕碰就是盡責了,半歲後保姆的照顧完全無交流。
二、口腔肌肉缺乏鍛鍊
保姆一直給吃煮爛的或者打成泥的細軟食物。咀嚼肌沒有充分得到鍛鍊這樣皮皮即使想說話肌肉也不支援,所以現在說出來的話還是含混不清,別人聽不懂。
三、社交活動嚴重缺乏
孩子2歲以後就有社交需求保姆卻不帶他和小區裡的孩子一起玩。父母也沒有時間帶孩子去旅行認為孩子小也記不住。
錯過語言發育的敏感期,語言發育滯後的孩子成年後社交能力弱,不善於表達自我,公眾場合說話緊張甚至會失語。
對嬰幼兒期的語言發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
一、嬰兒期來自家人互動的語言環境。
這裡的語言環境是真人聲音。早教機、電子玩具、影片的聲音沒有互動性。有效的語言刺激是來自家人與孩子的互動哄逗,還有嬰兒聽到的家人之間的交流,他們透過觀察表情和音調判斷語義。所以嬰兒對家人歡樂的交談和爭吵有著不同的反應。一句話家人要多與嬰兒進行有效互動。
二、鍛鍊咀嚼肌,做好清晰發音的生理準備。
在嬰幼兒時期新增輔食後,積極鍛鍊孩子的咀嚼肌,保證不被卡噎的前提下適當新增需要咀嚼的食物比如:蒸熟的胡蘿蔔條,孩子出牙後可以吃些比較硬的食物,讓孩子自己啃蘋果。目前我所見的小吃貨們學說話後吐字都是非常清晰的。
三、豐富的社交活動,助力幼兒語言邏輯。
兩歲以內的孩子社交需求並不強烈,大多是和家人玩或者自己玩,兩歲以後的孩子有了社交的需求,他們能夠記住兩三個小夥伴的名字。在玩耍中孩子們透過一起遊戲或者搶玩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邏輯表達越來越豐富。
也可以透過模仿小夥伴達到語言練習的目的,這個思維是與成人互動完全不同的語言邏輯。所以在孩子有社交需求的時候在小區給他找到一兩個合得來的夥伴共同玩耍。
四、大環境變化,引發大腦思考刺激語言發育
帶孩子去不同的環境生活一段時間或者旅行,周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變化對嬰幼兒的大腦發育有著非常大的刺激作用。我每次帶孩子回姥姥家小住一段時間他的語言能力就會有一個很大的突破,或者旅行歸來後詞彙量也會增加很多還會描繪看到的人、事、景。
現在皮皮媽媽已經把保姆辭退自己全職帶皮皮,按照以上幾點從飲食到語言環境給孩子全方位的引導。我對她說“我只是早做了一些你現在做的事。”她說“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事半功倍。我現在是錯過了恰當的時機所以事倍功半。”
孩子三歲還不會說話,不一定是自閉症,可能跟媽媽這些行為有關係,在這裡也要提醒這些們: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卻決定著他們的一生,忙碌的父母一定抽時間多陪孩子,如果陪伴的時間少就把陪伴的效率提高。
:奶油媽媽,原創圖文,轉載請註明來源!歡迎關注我的賬號,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