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實戰家庭教育】做智慧父母!
在電影《狗十三》中,李玩在選擇學校興趣小組時,爸爸硬生生的將女兒酷愛物理,改成了英語興趣小組,在女兒的反抗下,父親無奈買了只金毛犬向女兒賠罪,最後還是狗狗的可愛征服了本就不喜歡狗的李玩,並給狗狗起了個名字叫“愛因斯坦”。
結果爺爺買菜時把“愛因斯坦”弄丟了,李玩發瘋一樣的尋找,爸爸又想到一個主意,買個一樣的金毛犬,讓全家人配合說這就是“愛因斯坦”,李玩不認,所有人矛頭都指向了她,爸爸瘋子一樣追著李玩滿屋打,說她不懂事。當孩子緩過神來,爸爸說:“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當那隻冒名頂替的“愛因斯坦”不聽話,被爸爸用拖把堵到嘎啦兒打時,李玩推開了爸爸,撫摸著狂吠的“假愛因斯坦
”,她哭著說:“愛因斯坦,不怕!”那一刻,這個小女孩兒覺得和狗狗是同病相憐,李玩接受了它就是“愛因斯坦”。
這個片段中,李玩無數次地表達自己的需求,結果發現自己就像被堵在角落裡打的那隻可憐狗,想衝出去,但卻無能為力,這場面描繪出了多少家庭的教育問題,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呼救不得。
一位嚴重網癮男孩的媽媽前來諮詢,提起自己的兒子,我泣不成聲,兒子說他像狗一樣的纏著他,像是甩不掉的蒼蠅,各種難聽的話,幾乎傷透了她的心。
自己每天早出晚歸,對孩子的狀態殫精竭慮,孩子房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她的心,有沒有在做作業?是不是很認真?上課有沒有記筆記?課前有沒有預習?……
媽媽的神經越來越緊繃,孩子的門也越關來越緊,本來學習是孩子的事情,硬生生的讓這位媽媽做成了自己的事情。
教育專家孫雲曉也說到: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而瞭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父母習慣性的把孩子當做是“小孩子”,這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是致命的,他們渴望被尊重,而“界限”卻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安全線。
就像是很多家長沒有敲孩子的情況下,就隨意進入孩子的房間,甚至敲了門,這是無法產生尊重的。若父母被允許才進入,這也是在教孩子:進入他人房間需要先敲門,就會產生上雙向的尊重。
孩子的“叛逆”,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心理邊界,有的父母在孩子的房間裝上攝像頭,而有的父母在孩子房門裝上一把鎖。一正一反,可見其中智慧!
大多數孩子都渴望自由,因為自由產生力量。弗洛伊德說:“大多數人並不真的想要自由,因為自由包含責任,而大多數人害怕責任。”
一個初三休學男孩兒的媽媽諮詢,和兒子的關係很緊張,本來可以正常上學,但就是因為學校初三要分快班,父母是教師,想辦法讓兒子進去了,結果週六日補課,每週考試排名,孩子難以承受,僅有的週末打籃球時間也被佔了,兒子幾次提出回到普通班,但父母都拒絕了。
終於,在初三下半年,孩子就沒能再走進學校,本想著可以在家放鬆下,結果電子產品被父母沒收了。
孩子時常夜不歸宿,幾天不見影……
我和這位媽媽聊了很久,我覺得孩子就像是一塊大石板下的小苗,如果想突破卻只能扭曲自己,從小到大父母都是利用學習的資源優勢來武裝孩子,用“都是為你好”的幌子來說服孩子,當這位媽媽聽我說了這個,哽咽了許久說不出話來。她是一位無微不至的媽媽,將她所認為的愛都流向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小的時候是順從的,媽媽的內心是安寧的,但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這種安寧被打破了。
媽媽透過控制孩子來滿足自己的功利心,緩解自己對於孩子未來的焦慮,但孩子卻感受到了被否定,活著,但卻尋找不到自我價值。
當一個人找不到“自我”,整個人便已經剩下了一副軀殼。
而他們的激烈反抗,是想“捍衛”自己的地位。
在電影《狗十三》中,當李玩內心接納了這隻“假愛因斯坦”,但好景不長,咬了同父異母弟弟的金毛犬,被後媽強制爸爸把狗送去了狗肉館,李玩苦苦的哀求爸爸,但爸爸卻絲毫沒有理會,把金毛犬仍上了車,一腳油門奔向了狗肉館。
當李玩拿了物理競賽冠軍被保送重點高中,一家人為她慶祝,餐桌上一盤紅燒狗肉擺在她面前時,她強忍著夾了一塊放到嘴裡,嚼著……她沒有再反抗……
青春期問題答疑解惑,私信或者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