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脾陽虛,就會運化無力,出現洩瀉,納少,甚至會下利清谷、浮腫、四肢冰冷,胃脘冷痛,喜歡溫暖和熱食,吃了寒冷的食物就難受。當然,除了腸胃怕冷,還會有腹瀉、感覺腹部脹滿、渾身乏力、消瘦、四肢冰冷、舌苔白等症狀,這都是脾胃「虛」和「寒」的表現。
3.脾陰虛就是陰液不足,陰液不夠的結果就是體內有熱。中醫學家曾經總結道:「脾陰虛,手足煩熱,口乾不欲飲,煩滿,不思食。」這就是脾陰虛的典型表現。同時由於陰不足使得陽相對過剩,於是,身體就會表現出咽乾、口燥、顴紅、潮熱、盜汗、消瘦、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少苔等症狀。其中一部分看起來跟上火很像,但是另一部分則是虛的症狀,所以是虛熱證候,這時候要以養陰為主。
4.脾不統血:《金匱要略》中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統血的作用是透過氣攝來實現的。脾之所以能統攝血液,是因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血液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血。如果脾氣虧虛嚴重,氣的固攝血液功能減退,就會使血逸出脈外。比如鼻子、牙齒、皮膚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經過多、崩漏等血不循經的症狀。
下面介紹幾個日常健脾的方法:1.搓揉神闕穴(即肚臍)用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
2.揉小腹: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由上而下來回搓動,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每日2~5次。肚臍兩側旁開2寸為天樞穴,這個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3.點揉足三里穴:足三里是人體的保健要穴,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的作用。只要脾胃好,健康活到老。
以上所述,敬請參照,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