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難找民警”,我國流傳度最高的口號之一,但在家裡遇到困難,警察這個角色就由母親來扮演了,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媽!”
“媽,我的鞋在哪裡?”
“媽,今天中午吃什麼?”
“媽,這道題怎麼做?”
不論遇到什麼事情,反正是找媽媽就對了,這樣的現狀,和媽媽一直以來的行事風格不無原因。
媽媽一直陪伴著孩子們長大,愛孩子更是媽媽與生俱來的天性,許多媽媽經常會認為孩子還小,無法獨立生存,更不會規避生活中的危險,於是媽媽們親力親為,為孩子打點好一切。
然而過度的陪伴和愛,卻使許多本該獨立的孩子失去了學習和生活的能力。
“有困難別喊媽”,媽媽自制“提示卡”走紅,專家看完後大讚
近期,網上到處流傳著這樣一張照片;一位媽媽寫給孩子的提示卡。
告訴孩子遇到不會的生字要查字典、寫完句子要通讀,糾正語序的毛病;數學作業做完要檢查,不會的題目朗讀三遍;英語要先複習再寫作業,不會的單詞查有道。
所有的提示後面,都標註著四個鮮紅格外引人注目的大字——“不要喊媽”,文末媽媽還配了“謝謝配合,合作愉快”的字樣,質樸幽默的語言卻透露給孩子學習的真諦——學會獨立,不要依靠他人。
網友對這位媽媽的育兒觀點讚歎不已,當然也不乏叫苦連天的家長:
網友A:非常實用,我家女兒就是按這種方法,我們儘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現在初二了,班中的學霸。
網友B:我家兒子以前也有類似的情況,遇到不會的題目就喊媽。我和他約法三章:題目不會先放下;如果造假多字或少字,我用尺子打手心一下;口算題算錯了,一道題一尺子;效率特高!
網友C:家有一枚二年級的熊孩子,天天陪寫作業,如果不陪他就不寫,甚至沒有盯著就會搞搞小動作,陪他寫作業陪到我心率上升,心累!
而這位寶媽的做法,還獲得了教育專家的認可,並連連稱讚:孩子有問題不找媽,不光能培養獨立的性格,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專注力。
“有問題不喊媽”,獨立思考的孩子專注力不會差,學習也能事半功倍
我國著名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說過:唯有專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學問上,才能事半功倍,可見,專注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專注是探索發現的前提
當孩子們專注於某件事時,眼睛在接收更多的資訊,大腦在飛速地運轉,眼睛和大腦在合作,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興趣的原動力
孩子們只有在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才能夠進入真正的學習狀態,把獲取的知識逐步消化,理解通透。
當孩子弄明白某個問題,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會讓他認為學習並不是枯燥困難的事情,這有助於孩子產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主動學習的能力。
三、鍛鍊鋼鐵般的意志
當孩子在長時間甚至反覆擺弄一件玩具或是物品,家長千萬不要打擾,這一過程在潛移默化地鍛鍊孩子們的恆心和毅力,對他們的性格形成有極大的好處。
四、激發好奇心
孩子專注於某事時,可能會聯想到許多新的問題或是情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孩子們搭積木時有許多選擇,可以試著把它逐漸碼高;也可以把積木橫向排列,更可以透過組合把積木拼接成新的圖形。
這些簡單的探索,可以有效激發孩子深藏於心底的好奇心,對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有著不言而喻的好處。
五、增加自信的砝碼
一個專注的孩子,自然會一門心思撲在自己所想的事情上,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想得多,對問題的分析全面而深入,自然更容易解決問題。
這一過程使孩子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特別是孩子因為自己的進步獲得他人的誇讚和獎勵時,對他們自信心的形成,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遇到困難,媽媽總想第一時間站出來,殊不知是毀了娃的專注力
然而,生活中卻有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彷彿多動症患兒一般坐不住,更不用談專注於某事了,其實造成孩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我們大人錯誤的做法。
一、無意打斷孩子做某事
餐桌前,孩子專心致志吃著燒茄子,媽媽突然插話:不吃飯不長身體,吃點米飯!不出三分鐘,媽媽又說:寶寶,喝點湯。類似的場景,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我們自以為是的關心,實則正在打擾孩子的專注。
二、過早地接觸電子產品
孩子看電視和手機時,大腦處於被動的接觸狀態,精美的畫面會極大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長時間處於這樣的狀態下,會影響孩子的思考能力,導致孩子對其他事物沒有興趣,無法集中精力。
三、過多的選擇
不少家長會給孩子準備各種玩具,許多寶寶的玩具堆了滿滿一屋,其實這並不利於寶寶專注力的培養,當琳琅滿目、色彩鮮豔的各種玩具堆在寶寶眼前時,挑花了眼的寶寶,可能會這個玩一下那個碰一下,而不會專注於某個玩具,從而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出現。
看到這裡許多寶媽暗自咋舌,原來自己和寶寶的接觸中犯了許多錯誤,這些做法成為培養寶寶專注力的絆腳石,那麼如何才能避開這些隱藏的神坑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