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4條“猝死”新聞,當代年輕人,不想中招的,千萬要做這件事

2021年伊始,有三大話題被人們反覆提及:新冠疫情、最強寒流和年輕人猝死。

對於前兩個話題,我們尚有一戰的勇氣。但年輕人猝死的訊息,讓人在心痛之餘,生了一絲畏懼。

2020年12月29日,拼多多員工張某加班後猝死,年僅22歲;

2021年1月1日,《巴啦啦小魔仙》美琪的扮演者孫僑潞因心梗猝死,年僅25歲;

2021年1月5日,時尚博主雅魯藏布江女人在飛機上因心臟驟停離世,年僅27歲;

2021年1月7日,北京首鋼籃球俱樂部前男籃隊員韓崇凱因腹主動脈瘤搶救無效離世,年僅30歲;

……

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年輕人因猝死,成為社會新聞的主角。

據統計,我國每年有60萬人猝死,其中43%的人在40歲以下。

年輕人,勸你定期體檢

根據世衛組織(WHO)的定義,平時身體健康或看上去健康的人,在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就叫猝死。

這些人表面上看不出毛病,但身體已有一定的病變基礎,就像地底下的炸彈,一個導火索就能引爆。

這個導火索可能是勞累、可能是熬夜、甚至是飲酒作樂或是單純的情緒激動。

但是,不論起因是什麼,正確認識自己身體的疾病,才是預防猝死發生的第一步。

而體檢,就是一個瞭解自己身體狀況的機會,也是做好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不過,近些年來,很多年輕人卻開始拒絕體檢。

這些人,有各種各樣的理由:

有的人認為自己年輕,挺健康,不需要體檢;

有的人害怕查出問題,所以不敢去;

還有人是因為生活工作繁忙,就把體檢一拖再拖;

更有人認為,雖然體檢過了,還是有很多病查不出來,或者查出來也沒法治,與其這樣不如不體檢。

難道體檢就真的無用嗎?

當然不是!

因為,體檢目的就是做好健康管理。要知道,許多疾病在初期甚至中期可能都沒有任何的不適,或者有自覺症狀輕微,如果只依賴自己的感覺,往往會忽略潛在的疾病。

而體檢的一大目標,就在於篩出其中混雜的一些有疾病卻沒有症狀的人。

尤其是對於現代人來說,很多疾病的發病呈現出年輕化趨勢,能否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是決定這些疾病預後的關鍵。

例如,早發現的一期食道癌五年存活率達到90%~95%,早期肺癌和早期肝癌的五年存活率同為70%,早期宮頸癌存活率可達到90%。

所以,越是害怕查出問題的人,越要定期做健康體檢。

體檢報告,怎麼看?

的確,對於沒有醫學背景的普通人來說,體檢報告中那些高高低低的箭頭和各種醫學術語,總是讓人摸不到頭腦。

有時,我們拿著有問題的體檢報告去看病,但醫生又會說“沒有問題”。

那麼,體檢報告到底應該怎麼看?

其實,多數的體檢報告都至少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發現的主要問題及醫生的建議指導;二是各項體檢結果的明細。

對於醫生的建議,我們經常會看到這幾個詞彙:

1

隨訪

這類疾病或異常一般不嚴重或比較穩定,不需要馬上去看病,但如果出現症狀變化則隨時就診。

2

複查

這類疾病或異常可能隨著時間推移發生演變或進展,因此需要每隔一定的時間就做一下檢查,不斷前後對比,以幫助確定診斷或治療方案。

3

就診或進一步檢查

這類疾病或異常多數比較重要,需要進一步做更多的檢查或是要找專科醫生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一定不能忽視。

那麼,檢查結果的明細,我們又該怎麼看呢?

10天4條“猝死”新聞,當代年輕人,不想中招的,千萬要做這件事
10天4條“猝死”新聞,當代年輕人,不想中招的,千萬要做這件事
10天4條“猝死”新聞,當代年輕人,不想中招的,千萬要做這件事
10天4條“猝死”新聞,當代年輕人,不想中招的,千萬要做這件事
10天4條“猝死”新聞,當代年輕人,不想中招的,千萬要做這件事
10天4條“猝死”新聞,當代年輕人,不想中招的,千萬要做這件事
10天4條“猝死”新聞,當代年輕人,不想中招的,千萬要做這件事
10天4條“猝死”新聞,當代年輕人,不想中招的,千萬要做這件事

其實,健康體檢沒那麼“無用”,也並不那麼“費錢”,與其擔心自己有健康問題,不如趕快去做個檢查,把疾病扼殺在搖籃中。

健康不容浪費,生命價值更高。年輕人,請把疾病交給醫生,把健康交給自己!

資料:養生中國

編輯:王雨思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72 字。

轉載請註明: 10天4條“猝死”新聞,當代年輕人,不想中招的,千萬要做這件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