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沒主見?你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成年之後的格局

王小騫說:

我經常收到媽媽們的留言,問:

“孩子遇到事兒,也沒個主意,怎麼辦?這樣以後長大要吃虧的啊。”

人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選擇,是大腦進化賦予我們的天然能力。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沒主見、沒主意的情形呢?

這就要往父母的做法回溯了。

“媽媽,別問我,我說了你又不聽”

孩子遇事沒主見?你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成年之後的格局

自從當媽媽以來,我就特別喜歡觀察父母和孩子的對話,發現這樣的對話常常出現在親子之間。

媽媽:“寶貝,你今天想穿紅毛衣,還是藍毛衣?”

孩子:“我想穿藍毛衣。”

媽媽:“還是穿紅毛衣吧,紅毛衣喜慶。”

媽媽:“寶貝,你一會兒是想去海洋館,還是遊樂場?”

孩子:“我想去遊樂場。”

媽媽:“咱們上週剛去完遊樂場,咱們還是去海洋館吧?”

媽媽:“寶貝,你想吃漢堡還是炸雞啊?”

孩子:“我想吃……”

媽媽:“算了,還是都別吃了,這些都不健康。”

媽媽:“寶貝,你想……”

孩子:“媽媽,你別問我了,我說了你也不聽我的……。”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懂什麼,不用問他們意見,索性直接替孩子做決定。

有的父母,問孩子意見,只是走過場,對於孩子的反饋不假思索地無視,還冠以“這都是為孩子好”。

還有的父母,問題丟擲去了,不給孩子留思考的時間,無所顧忌地打斷孩子的思考曲線,就像前面的第三段對話。

父母這麼做的結果,讓孩子覺得,思考了也沒用,選擇是被剝奪的,導致思考的意願退化,甚至乾脆放棄。

父母越俎代庖,使得孩子小的時候:

對穿衣服沒有選擇權;

對上興趣班沒有選擇權;

上學之後對文理分科沒有選擇權;

對考大學選擇專業沒有選擇權;

對結婚的物件都沒有選擇權;

甚至對工作也沒有選擇權……

孩子選擇權利領地的長年喪失,缺少自我表達、參與討論決策的訓練,沒有試錯經驗的積累,最終導致選擇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失去。

將來孩子面對人生重大決策的時候,很可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不啻於在給孩子的人生道路挖坑。

孩子選不對,還要聽他的嗎?

孩子遇事沒主見?你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成年之後的格局

有的父母看到這裡,可能心裡會有所不平。

孩子真的是不懂事啊,讓他選擇,如果選擇得不對,難道就要聽他的嗎?

首先,作為成人,我們不應該低估孩子的選擇能力。

其次,我們要為孩子獨立思考輸送資源。

女兒早早從上幼兒園開始,穿衣服和鞋子就是自己做選擇。

有的時候,我會故意搗亂,把顏色不搭配的鞋放在門口。

早早看到了會說:

“媽媽,這雙鞋子顏色不搭配,換那雙。”

還有的時候,我會在給早早扎辮子的時候,故意多綁一些閃閃亮的頭飾,早早會跟我說:

“媽媽,這些不要了,過度裝飾。”

有一次,我的一個朋友來我家做客,聽到早早的這些話,大吃一驚,問我:“小騫,早早才3歲多,怎麼會有這樣的判斷力?”

當然,這不是憑空出現的。

我在有意識地持續給早早輸送可以供她做判斷的素材,在平時聊天時會跟她講,這是顏色不搭配,那叫過度裝飾,穿衣戴帽得體最重要……經過這樣的素材輸入,孩子就會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基礎,當我們再讓他做選擇,他就不會亂選了。

因此,父母如果要想讓孩子形成真正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要平時多給孩子語言、詞彙和獨立思考的觀點。

一句話,功夫在詩外。

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孩子遇事沒主見?你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成年之後的格局

假如孩子已經沒有主見了,喪失選擇意願和選擇能力了,怎麼辦呢?

有三個建議:

01

交還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從現在開始傾聽並支援孩子合理的思考結果,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

同時,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併為孩子搭建獨立思考的大廈。

我曾經參加過北京電視臺的一個親子節目。現場分為兩大陣營,一邊是家長,一邊是孩子,討論一個關於興趣班的話題。

一位媽媽沒有經過女兒的同意,就給她報了書法班。

但是,女兒並不喜歡媽媽的做法。

女孩那年10歲半,開始進入青春期萌芽,個性開始被喚醒。她當場站起來發言,身體繃直、向前傾斜,以帶有攻擊性的眼神和肢體語言對媽媽嗆聲:“你就不能問一下我的意見嗎?你都不問問我想不想上書法班,你就給我報!”

媽媽在現場十分尷尬。

後來,我在臺下跟這個女孩聊天,她說並不反感上書法班,如果能自己選擇,她也會選書法班。但是現在她心裡有一道過不去的坎,感覺自己不被媽媽尊重。

02

父母盡職扮演好多重角色

父母在孩子面前,當時首先是父母,但這還不足夠。

比如:

父母和孩子一起蹲著看蝸牛時,是孩子的玩伴;

孩子再大一點,父母要努力成為孩子的同輩夥伴 ,也就是朋友;

孩子再長大,父母得學會後撤,當孩子的顧問。

要注意,顧問可不是去做決策、做執行的人。

像置業顧問,會給我們配置資產的建議,但是不會幫我們直接拍板做決定,付錢買房子。當孩子面對一件事舉棋不定,來問父母怎麼辦,父母需要做的仍然是隻輸出觀點和選項,而不要直接替孩子“拍板”。

父母明確了這些身份加持,就自然不會“僭越”了。

03

父母當好提問者

在孩子的任何成長階段,父母都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提問者。

比如:

“你覺得這件事該怎麼做呀?”

“你覺得爸爸說的對嗎?”

“你是什麼看法呀?”

我們都知道一個詞“學問”,沒有“問”怎麼能“學”得好呢?

父母提問,孩子回答,在回答的過程中,孩子就完成了一輪新的思考,這一遍一遍的實戰演習,孩子的思考能力就會越來越立體,能應對的事情就會越來越負責,思維成熟度就越來越高。

耶魯大學前校長理查德·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工作》中提到,教育的核心是的獨立思考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這也是我們作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路上,需要秉持的邊界和準則。

孩子遇事沒主見?你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成年之後的格局

王小騫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騫親子說”創辦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愛育未來”家庭早期教育公益專案專家顧問。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持續探索實用、可操作的兒童養育理念及家庭解決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踐行和強大的使命感與踐行力,深受百萬爸爸媽媽信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91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遇事沒主見?你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成年之後的格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