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臨床常見十二大類臟腑合病的辨證治法

由 仝海燕 釋出於 健康

一,心肺氣虛

臨床表現 : 心悸咳嗽,氣短而喘,動則尤甚,胸悶,吐痰清稀,聲音低怯,頭暈神疲,自汗乏力,面色淡白,舌質淡嫩,脈細無力。

病因病機 : 久病體虛,久咳傷肺,勞倦耗氣,脾虛生氣之源不足等,致使心肺氣虛。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由脾轉輸而來的谷氣,兩者結合而為宗氣。<<靈樞>>曰:“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心肺的功能活動,皆由宗氣所推動,心氣虛弱或肺氣虧虛,都將形成宗氣不足。心主血,肺主氣,氣以帥血,血以載氣,因而心肺之氣虛可以相互影響。

宗氣不足則心動乏力,故而心悸,脈細無力。宗氣不能推動肺氣以行呼吸,則咳嗽,氣短而喘,聲音低怯。胸陽不振,肺氣失宣,可見胸悶而吐痰清稀。心肺氣虛,肌體缺少氣血之供養,故有頭暈,神疲,自汗,乏力,面色淡白,舌質淡嫩等症。

治療原則 : 補益宗氣。

二,心脾兩虛

臨床表現 : 心悸心慌,失眠多夢,頭暈健忘,食慾不振,腹脹便溏,倦怠乏力,或見皮下出血,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等,面色萎黃,舌質淡嫩,脈細無力。

病因病機 : 多由病久失調,慢性出血,或思慮過度,勞倦太過等,以致心血耗傷,脾氣受損所致。心主血而藏神,脾主運化而為後天之本,脾氣虧虛,則生血不足,統攝無權,可致心血虧耗,思慮勞傷,耗傷心血,也要影響脾的運化與統血功能。故而形成心脾氣血兩虛症。

心血虧虛,心氣乏力,心失血養,血不養神,故心悸,心慌,失眠多夢,頭暈健忘。脾氣虧虛,運化遲鈍,故食少,腹脹,便溏。機體失氣血之充養,則倦怠乏力,面色萎黃不華,舌淡脈弱。若脾虛失於。統攝,則血行脈外,可見各種出血,月經淋漓等,血虛亦可致衝脈失充,而為月經量少色淡。

治療原則 : 補益心脾。

三,脾肺氣虛

臨床表現 : 食慾不振,腹脹便溏,久咳不止,氣短而喘,聲低懶言,或吐痰多而稀白,或見臉浮肢腫,倦怠乏力,舌淡,苔白滑,脈細無力。

病因病機 : 多因久咳傷肺,氣不布津,影響於脾,或因飲食不節,損傷脾氣,痰溼內生,不能輸精於肺所致。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軀。<<素問>>曰:“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脾虛失運,精氣不能上輸於肺,肺因之而虛損,明 . 周慎齋說:“肺為五臟華蓋,統攝諸氣,執行不息”,若肺氣失於宣降,則脾因之呆滯,脾肺之氣均不足,則水津無以散佈,而痰溼由之內生。故脾肺同病。可以表現為脾肺氣虛而主氣司呼吸,運化水谷的功能減退,或是脾失健運,痰溼中阻,肺失宣肅,水津不布的病變。

肺虛不足以息,故氣短而喘,聲音低怯。脾虛運化遲鈍,則食少,腹脹,便溏。脾不運溼,氣不行水,則水溼氾濫,故面浮足腫。痰溼內生,停聚於肺,肺失肅降,故咳喘而痰多清稀。

治療原則 : 補脾益肺。

四,脾胃虛寒

臨床表現 : 食少納呆,口淡不渴,脘腹痞脹,食後為甚,時覺脘腹疼痛,喜溫喜按,或時吐清水,大便溏薄,氣短乏力,畏冷肢涼,面色萎黃不華,舌淡胖,舌苔白,脈緩弱。

病因病機 : 多因飲食失調,勞倦太過,或因吐瀉等損傷脾胃。亦可由其他臟器的病變影響而成。脾與胃互為表理,在生理,病裡上密切相關。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氣主升,胃氣宜降,脾喜燥惡溼,胃喜潤惡燥,共同對飲食物起消化,吸收,輸布的作用。當脾胃發生病變時,常互相影響,脾失健運,往往胃的受納,腐熟功能亦減退,胃失和降,亦常致脾的運化功能不及。

脾胃功能減退,故食少納呆,食後脘腹痞脹,大便溏瀉。中焦陽氣不振,溫煦無能,故脘腹隱痛而喜溫喜按。脾胃虧虛,生化無源,則有氣短,乏力,神疲,脈弱等症。陽虛生寒,溼飲內停,故有畏寒肢涼,時吐清水,舌淡肥,舌苔白等症。

治療原則 :益氣溫中。

五,脾胃溼熱

臨床表現 :脘腹痞悶,嘔惡厭食,渴不多飲,肢體困重,便溏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或面目肌膚髮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病因病機 : 多由感受溼熱之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酒酪,釀成溼熱,內蘊脾胃所致。薛生白<<溼熱病篇>>曰:“溼熱病屬陽明太陰經者居多”。由於溼熱之邪蘊結中焦,脾胃受納運化之功能障礙,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嘔惡厭食。熱遏溼中,溼阻熱外,互結不解,故渴不多飲,身熱起伏,不為汗解。溼熱交阻而下迫,故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脾胃溼熱燻蒸肝膽,肝膽氣機受阻,膽液逆而外洩,則面目肌膚髮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均為溼熱之象。

治療原則 : 清熱化溼和中。

六,肝胃,肝脾不和

臨床表現 : 脅肋,脘腹脹滿,流竄作痛,情志抑鬱不樂,善太息,或煩躁易怒,病情常隨情志改變而變化。納食減少,呃逆噯氣,吞酸嘈雜,腹脹便溏,或溏結不調,或腸鳴矢氣,腹痛欲瀉,苔白或薄黃,脈弦或弦緩。

病因病機 : 多由情志不舒,鬱怒傷肝,肝氣橫逆而犯脾胃,或由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中氣不健,而致肝脾,肝胃不和。肝主疏洩,分泌膽汁,能助脾胃口腐熟水谷,升散精微,肝又能舒暢氣機,關係脾胃之健運,若肝失滌達,則橫逆而影響胃之功能。脾虛失運,胃氣失和,升降失失常,亦影響於肝,使肝失疏洩,氣機受阻,以致形成肝鬱脾虛,肝氣犯胃等病理。肝氣鬱滯,經氣不利,脾胃失健,氣機不暢,故脅肋,脘腹脹滿,流竄疼痛。肝失滌達,情志不舒,故鬱悶不樂,或煩躁易怒,情志不遂,則肝氣不和,故病情隨情志而改變。肝氣疏洩失常,橫而犯胃,使胃失和降,故有呃逆曖氣,吞酸嘈雜等症。肝氣不調,脾失健運,肝脾不和,故見食少,腹脹,便溏,或大便溏結不調,或時有腹痛腸鳴欲瀉等。

治療原則 : 肝胃不和,宜疏肝和胃。肝脾不和,宜疏肝健脾。

七,肝火犯肺

臨床表現 : 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暈目赤,煩熱口苦,咳嗽陣作,甚則咳血,舌紅苔溥黃,脈弦細。

病因病機 : 多因情志鬱結,或邪熱蘊結肝經,鬱而化火,上犯於肺所致。肝氣升發,肺性肅降,升降相因,則氣機調暢。若肝氣升發太過,氣鬱化火而亢逆上行,影響及肺,使肺失清肅,便形成“木火刑金”的肝火犯肺證。

肝經火鬱,故脅肋灼痛。鬱火內積,肝失滌達柔和之性,故急躁易怒。肝火上炎,燻灼於肺,則肺失清肅,故咳嗽發作,胸部灼痛,若火熱內灼,咳傷肺絡,則見咯血。肝火火上,故煩熱口渴,頭暈目赤。

治療原則 : 瀉肝清肺。

八,心腎不交

臨床表現 : 心煩不眠,驚悸多夢,頭暈,健忘,耳鳴,腰膝痠軟,時有夢遺,咽乾,尿黃,便結,或見潮熱盜汗,舌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

病因病機 : 多由思慮勞神太過,或思慮不遂,情志化火,致心陽偏亢,耗損腎陰或是房事不節,虛勞久病等,以致腎精虧損,虛陽偏亢,擾亂心神。<<素問>>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生理上心陽下降於腎,以溫腎水,腎陰上濟於心,以制心火,心腎相交,則水火既濟。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滋心陰,則心陽偏亢,或心火亢於上,而內耗陰精,以致腎陰虧於下。心腎陰陽水火,失去協調既濟的關係,從而形成心腎不交的病理改變。腎陰虧少,心陽偏亢,虛火內擾,則心神不安,故虛煩失眠,驚悸多夢。陰精不足,則耳目失養,骨髓不充,故頭暈,健忘,耳鳴,腰痠,膝軟。陰不斂陽,相火偏旺,擾亂精室,故時有夢遺。虛火內擾,陰液耗傷,則見口乾,盜汗,潮熱,尿黃,便結,脈細數等症。

治療原則 : 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九,肺腎陰虛

臨床表現 : 咳嗽痰少,或痰中帶血,口燥咽乾,或聲音嘶啞,腰膝痠軟,或有骨蒸潮熱,盜汗顴紅,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 : 多因燥熱,癆蟲等,耗傷肺陰,或久咳久咯,肺陰虧損,而病久及腎,或因房勞太過,陰精虧少,陰液不能上承,或虛火灼肺,從而形成肺腎陰虛。肺喜清潤,能敷布津液,腎之陰精為一身陰液之根本,肺腎之陰津互相滋助。若肺腎陰液虧虛,則機體失其濡養而燥熱內生,故肺失清肅而氣逆,腎陰不能斂陽而火動,是為陰虛的病理特點。

陰虛肺燥,津不上承,肺失清潤,故乾咳少痰,口燥咽乾,甚或音啞。虛火內擾,灼傷肺絡,故見咳血或痰中帶血。陰虛生內熱,髓虧骨失養,則骨蒸潮熱,顴紅盜汗,腰膝痠軟。陰精不足,虛火內擾,故男子可見遺精,女子可為經少經閉,亦可為月經量多。

治療原則 : 滋補肺腎。

十,腎不納氣

臨床表現 : 呼多吸少,喘促氣短,動則尤甚,聲音低怯,咳吐白痰,腰膝痠軟,或溺隨咳出,或疲乏自汗,或畏寒肢涼,面白唇暗,舌淡苔白,脈弱而數。亦或咽乾,口燥,顴紅,躁擾不寧,脈細而數。

病因病機 : 多由久病咳喘,耗傷肺氣,病久及腎,以致肺腎氣虛。肺司呼吸,腎主納氣,肺為氣主主,腎為氣之根。故肺腎氣虛的病變,常表現為呼吸氣息的異常。因其病本已經及腎,腎虛而攝納無權,故稱“腎不納氣”。腎不納氣以氣虛為主,一般偏於陽虛,但亦有偏於陰虛而為氣陰不足者。

肺腎氣虛,氣不歸元,腎失攝納,故呼多吸少,氣短喘促,動則尤甚。肺氣虧虛,津液不得敷布,則聚而為痰飲,痰飲停肺,故見咳嗽吐痰。肺虛則宗氣亦微,衛表不固,故聲音低怯,常自汗出。腎氣不固,膀胱失約,則尿隨咳出,或餘瀝不盡。若兼見畏冷肢涼,面白唇暗,脈弱而數者,為氣虛而偏陽虛,系陽氣失卻溫煦,推動乏力,若兼見顴紅,咽乾,躁擾不寧,脈細而數者,為氣虛而兼陰液虧少,以致陰不斂陽。

治療原則 : 補腎納氣。

十一、脾腎陽虛

臨床表現 : 形寒肢冷,面色光白,腰膝或少腹冷痛,久瀉久痢不止,或下利清谷,五更洩瀉,完谷不化,或面浮肢腫,小便不利,甚則腹脹水臌。舌質淡胖或淡嫩,舌苔白滑,脈弱或沉遲無力。

病因病機 : 多因病久耗傷陽氣,如水邪久踞,腎陽虛衰而不能溫養脾土,或為久瀉久痢,脾陽虛衰微而病損及腎,終則脾腎陽氣俱虛。

脾腎陽虛,則陰寒內盛,陰寒阻滯陽氣,機體失溫煦,故形寒肢冷,面色光白,少腹腰膝冷痛。脾陽不振,又不得命火之助,則運化遲鈍。水谷不得腐熟,故下利清冷,或完谷不化,五更洩瀉。脾陽虛不能運化水溼,命門火衰而不能氣化水液,則水溼內停,泛溢肌膚,而見小便不利,肢體浮腫,腹脹水臌等症。

治療原則  : 溫補脾腎。

十二,肝腎陰虛

臨床表現 : 頭暈目眩,失眠健忘,耳鳴如蟬,口燥咽乾,脅痛,腰膝痠軟,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病因病機 : 多由房室不節,腎之陰精耗損,以致肝陰隨之虧虛,或因情志內傷,肝陽過亢,久則耗陰,肝陰不足而下及腎陰,或是溫熱病久,肝腎陰液被卻等所致。

肝腎同源,肝陰與腎陰互相滋長,盛則同盛,衰則同衰。腎陰不足則水不榮木,因而肝陰亦虧。肝陰不足,則下及腎陰,以致腎陰亦虛。陰虛則陽亢,故肝腎陰虛證以陰液虧少,虛陽偏亢為病變特點。

肝腎陰液虧虛,不能上榮頭目,故頭暈,目眩,耳鳴,健忘。陰虧而虛陽偏亢,虛火內擾,則見失眠,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等症。肝失滋養,則脅痛隱隱。陰精虧少,則腰膝痠軟。虛火擾動精室,則見遺精。陰虧衝任空虛,故月經量少。

治療原則 : 滋補肝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