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娃總愛打媽媽的臉?嬰兒溝通的“獨家方式”,隱藏滿滿的愛
養育寶寶是一個快樂又艱辛的過程,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很大的變化,每次父母都會為一些小進步而感到欣喜若狂。
但同時,寶寶也會有些負面行為,像玩耍時突然打爸爸媽媽,故意扔東西等,一時間還真讓爸媽有些摸不到頭腦。
哪個當媽的,沒吃過娃的小巴掌?
從寶寶呱呱墜地,到後面慢慢地長大,父母在期待娃的快速成長的同時,也會發現不經意間,寶寶越來越會給爹媽帶來“物理攻擊”。
就比如常見的“打臉”!可能上一秒正抱著寶寶玩耍呢,下一秒寶寶的“巴掌”就呼在了你的臉上,又或者是死死地抓住了本來就不多的頭髮……
這樣的情況著實讓爹媽十分困惱,講道理聽不明白,制止之後下次反而更起勁,不免讓父母心裡嘀咕:莫非我家娃有暴力傾向?
小寶寶打人≠攻擊行為!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小寶寶啪啪打大人臉,並非是一種暴力行為,也不存在有暴力傾向,而是一種生理性的行為方式。
美國《心理學前沿雜誌》表示:無論寶寶用手去輕輕觸碰,還是去摸,甚至粗暴地抓、打,都是他們“觸控”物體的一種方式。
在我們大人看來,“觸控”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而對於小寶寶來說,卻是十分負責的過程。
“觸控”需要觸覺、視覺,手部肌肉全群的協調配合,屬於精細動作,而寶寶這時精細動作還沒有發育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力度和速度的。
因此,當寶寶出現“打臉”的情況時,並非是真的暴力,而本意僅僅是:來,讓我摸摸你!
寶寶“打臉”背後的心理因素,家長需瞭解
1) 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對於小寶寶來說,小手是寶寶保護自己的“工具”。
小寶寶很容易出現“缺乏安全感”的表現,而當自己對周圍環境很緊張的時候,就會採取一種類似於“原始反射”的行為。
2) 滿足需求的方式
雖然寶寶還不會說話,但寶寶也是有需求的,一旦自己的需求想要表達時,就會用肢體的方式來向媽媽傳遞。
但奈何手眼配合不協調,所以在表達時就會顯得“十分粗暴”。
為什麼“捱打”的總是媽媽
既然“打人”是寶寶的表示友好的方式,那麼為什麼受傷害的卻總是老母親呢?
心理學家曾經對此做過研究:給小嬰兒們展示幾張人臉大小的紙片,一張是正常的人臉五官,另一張是打亂了五官,剩下的則是完全空白。
結果發現:小嬰兒對人臉五官最感興趣。
之後,國外大學的研究人員又對人臉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發現小寶寶偏愛媽媽,他們會對媽媽的照片格外地關注,更長時間盯著媽媽的照片。
因此,由於寶寶天生就對媽媽的喜愛習性,就會導致寶寶會經常性“撫摸”媽媽,而力度掌握不好,自然就會感覺是“一巴掌”。
頻繁被寶寶打臉,要以不變應萬變
面對老被寶寶“打臉”,媽媽也是十分苦惱,當被寶寶打臉時,或許是哈哈大笑,或許是厲聲警告,但這些方式貌似都沒有作用,寶寶下一秒還是會“一巴掌”呼上。
這是因為寶寶可以很好地感知到大人的情緒,每一次的“觸碰”後都會有積極的回饋,那麼寶寶就會樂此不疲地進行這個“打臉”的動作,根本停不下來!
因此,當自己被寶寶“打臉”時,爸媽不要做出誇張的動作和表情,讓寶寶感受到這個動作並沒有得到回應,自然就會慢慢地冷卻對“打臉”動作的執著。
另外,當寶寶有要“打人”的動作,爸媽可以及時迎上去變成“擊掌”,並有積極的回應,那麼寶寶自然就會更加熱衷於“擊掌”,而不是“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