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功者,從小具備處理家務類瑣事的能力和耐力。
——薩姐
什麼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更容易成功?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院長Julie Lythcott-Haims在TED演講時,分享了人類史上為時最長的一項縱向研究——來自哈佛大學的“格蘭特研究(The Grant Study)”。
實驗得出:從小讓孩子多做家務類的瑣事,孩子長大後職業生涯更成功!
這項研究從1938年開始,跟蹤記錄了268名哈佛高材生在每個時間節點上的生活以及工作表現。
歷時75年後研究發現:雖然被實驗者都擁有不錯的人生起點,但最終人生走向迥異,有的成功進階,成為總統、議員、暢銷書作家,有的則鬱鬱寡歡,多年飽受心理疾病困擾。
多年的跟蹤資料揭露出一個驚人真相:
真正的成功者,從小具備處理家務類瑣事的能力。
然而,現實卻令人遺憾,有太多的孩子置身於家務之外,他們不僅沒有參與意識,甚至完全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只需負責學習”成為無數父母培養孩子通往成功的目標,殊不知,父母的過度保護與幫助,反而讓孩子的人生離成功越來越遠……
01
“清單式童年”,贏了成績,輸了未來
兒子有個形影不離的發小,後來因為搬家,兩人不常見。
放暑假前夕,兒子就在憧憬著如何約發小一起痛快玩耍,他不止一次跟我商量:
“媽媽,我週一去檸檸家玩,週四約檸檸來我家玩,然後週末我們一起去海洋館……”
計劃一次次提上日程,可最後又一次次被推遲,只因為小夥伴的學習安排實在太滿,他抽不出可以整塊自由玩耍的時間。
兒子的心情從期待變成失望,甚至還有一點點小小的埋怨:
“媽媽,不是放暑假嗎?為什麼檸檸每天都要上課?”
面對孩子的質疑,我無法解釋太多。
因為我知道,他的這位朋友,正在媽媽“假期可以彎道超車”的教育規劃下,奮鬥在通往理想中學的道路上。
這位媽媽給我看過她家孩子的日程表:孩子不僅要參加學科類的培訓班,還要上興趣特長班,休息的時間裡,也被見縫插針安排了各種打卡,滿滿當當。
說好的假期,鑿實成為了“第三學期”!
可怕的是,這樣的家庭在中國一抓一大把。
“過度培養”是通往成功的陷阱!斯坦福大學Julie面對越來越盛行的育兒方式表示擔憂,她直言不諱地指出:
“清單式的童年”正在毀掉這一代孩子。
父母事無鉅細地保障孩子的生活,讓他們吃好、喝好、睡好,然後想盡辦法幫助孩子進入好學校、好班級,取得好成績。
孩子不僅要拿高分,還要爭取獲得各種榮譽和獎項,不僅要參加運動,還要鍛鍊領導能力……
一切努力,只因為名牌大學喜歡這樣的學生。
當孩子的生活只以“學習”為唯一目的,他們彷彿每天都在完成清單中度過,看似達到了一個個既定目標,離成功越來越近,實際上,帶來的隱形傷害卻越來越大。
孩子在短期內的確拿到了好的分數,獲得某些榮譽獎項;
但從長遠的代價來看,父母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正在剝奪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機會。
心理學指出:孩子的自我效能主要透過從自己經過思考、計劃、決策、實踐、期望、妥協、嘗試、犯錯、想象、體驗等直接經驗中獲得,而不是透過父母過分的幫助、保護和手把手的指揮來取得。
從小習慣了清單式的生活,孩子一旦步入到社會,就會感覺無所適從。
因為他們會發現:
真實的生活裡,根本沒有什麼“清單”可以依照。
生活充滿各種未知,哪怕父母傾盡全力,也無法幫助孩子規劃人生。
等到了那個時候,這份沉甸甸的愛,也許就會變成孩子一生的枷鎖。
02
不起眼的“瑣事”,才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有個貧民華裔媽媽,她的育兒法,曾一度引發眾人熱議:沒有學歷沒有錢,貧窮家庭卻養出兩個耶魯億萬富豪!
大兒子Justin畢業於耶魯,在攻讀物理和心理學的同時,建立了Twitch。
2014年,Twitch以9.7億美金的價格被出售給了亞馬遜。
二兒子Daniel創辦了Cruise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汽車,2016年,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的現金和股票收購了Cruise公司。
當媒體採訪他們時,兄弟倆不約而同將致富歸功於媽媽從小的“家務教育法”。
原來,這位媽媽從小生活在馬來西亞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7歲移民來到美國,生活無比艱難。
為了生計,她什麼苦累的活都幹,也因此,兒子幫忙做家務成為生活所需。
不僅如此,媽媽還會在週末帶上兒子們幫忙處理工作上的事。
比如她當房地產經紀人時,會安排兒子週末收拾出租屋,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然後將房子租賣出去。
在鼓勵兒子幹家務的同時,媽媽還別有用心。
她不會給孩子單獨佈置任務,而是擬一張“家務清單”,讓孩子們自己商量“誰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並且規定,只有大家一起完成所有家務,才可以玩電腦遊戲。
多年以後,當Justin在回憶過往時感慨:
雖然當時感覺不公平,但是做家務的確教會了他很多東西。
家務讓他學會了從“只考慮自己”,變成“瞭解自己的責任”,並無意中培養了“團隊意識”。
哈佛“格蘭特研究”表明:
成功來自在童年時做過的細碎的,絲毫看不出重要的“瑣事”。孩子不僅鍛鍊了生活所需的習慣和本能,也潛移默化激發著孩子擁抱生活的熱情。
從小具有家務意識的孩子,更具備主動努力的意願,這份優秀的品質,將令他在職場中遙遙領先。
03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接近成功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曾說:
“今天的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卻正在拋棄一件已被證明能夠預言人生成功的事——
那就是讓孩子從小開始做家務。”
讓孩子學做家務,是對孩子的一項必須教育。
那麼,如何引導孩子從小參與到家務中呢?
幾個方法供各位家長參考。
家務“分齡化”
孩子是天生愛做家務的,如果父母能夠放寬心放開手,哪怕是很幼小的孩子,他們的動手能力,都能令人吃驚!
美國加州小男孩Tydus,年僅3歲,卻能有條不紊為媽媽準備了一頓完美的燭光晚餐。
因此,當家長注意到孩子有想幫忙的意願時,就應該為他制定適合其年齡的家務計劃,從簡單到複雜,伴隨著孩子成長,他們就能夠不斷勝任,這會極大程度上幫助孩子樹立獨立生活的自信心。
家務“趣味化”
家務繁瑣又疲累,當孩子嘗試後,難免會因為失去新鮮感而失去興趣。
如何將“家務進行到底”?
行為科學研究證明:轉為遊戲式的體驗,能夠提高效率和驅動力。
家長不妨將家務活以遊戲形式“趣味化”,把做家務設定成遊戲闖關形式,層層升級。
比如從收拾衣物到使用洗衣機,孩子每一次順利通關後,就能挑戰新難度,解鎖新技能,“趣味化”能夠激發孩子持續做家務的動力。
家務“讚美化”
為了讓孩子做家務,有不少家長會以物質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這並不是一個可取的方式。
心理學研究發現,驅動分為內在驅動和外在驅動,物質獎勵屬於外在驅動,沒有獎勵,就會沒有動力,反而降低內在驅動力。
但表揚卻能夠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
因此,當孩子在做家務的時候,無論他表現如何,哪怕把事情搞砸了,家長都要堅定地給予表揚,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勵他繼續進步。
家務“日程化”
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就要把做家務列入孩子的日程表,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保持恆定性,最後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詩人於戈曾說:
“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讓孩子學會做自己該做的事,經歷自己該經歷的風風雨雨。
教會孩子直面生活的能力,才是伴隨他們一生最重要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