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難得一見!“醫聖”張仲景的名方,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功效,快收藏

由 聊素麗 釋出於 健康

很高興在這裡看到大家的身影,養生大家並不陌生,但如何養生,如何使我們的身體達到平衡點,這其中的方法最為關鍵。在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東西是什麼?不同的人不有同的答案,有的人說是快樂,有的人說是金錢,有的人說是家庭。您的答案是什麼呢?就我個人來說,健康養生對我的意義,不能不說非常重大,身體好則萬事順。所以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注重自己的生活質量,注意飲食衛生,調整生活節奏和規律,做一個健康的人....那麼在這裡我將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養生經驗。

大家知道在《傷寒論》中,醫聖張仲景記載過多種“難治”的疾病,其中只有少數給出了具體方藥,而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炙甘草湯就是其中之一。作為醫聖治療難治病的法寶,炙甘草湯的作用可不僅僅是治療心悸。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經方名醫黃仕沛老先生帶我們深入解析這首千古名方——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三見於仲景之書,又名復脈湯。顧其名思其義,可治脈結代可知。是一首治療心律失常之方劑,臨床上不論是功能性的或是器質性的均可用之。

曹穎甫用本方深有體會他說:“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此仲景先師之法,不可更變也。”可謂一語中的。仲景治悸有多方,但脈結代而又心動悸者,此無可替代之方也。

吾用此方治癒者不勝列舉。如一音樂製作人馮某,因患心臟預激綜合徵,每偶激動或驚嚇,或動作過大即發,心率超出一百次,醫院建議做消融術治療,以炙甘草湯堅持服用三個多月,現已四年未再復發。又一親戚,電腦工程師李某,患心房纖維震顫併發腦梗,雙眼視野變窄,經西醫治療後,腦梗症狀有所改善,房纖仍常發作。以炙甘草湯連服三個月,後每月服七八劑。

此方乃養心陰、溫心陽、益心氣、補心血。姜佐景謂:“蓋本方有七分陰藥,三分陽藥,陰藥為體,陽藥為用。

原方:炙甘草四兩,桂枝、生薑各三兩,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可以說是桂枝湯的衍化方。即桂枝去芍藥湯,更加人參、生地黃、麥冬、阿膠、麻仁,連同清酒合共十味,在仲景方中堪稱大方。動靜結合,陰陽兼備,結構嚴謹,面面俱到,劑量特重,用宏效彰,用得恰當,每收奇效。臨床應用時,如非明顯真陰虧竭之象,無須去參、桂、姜、棗。

此方尤應著眼的是生地黃、炙甘草、桂枝、清酒四藥。漢代未有熟地黃,仲景書中所載乾地黃,應是現今之生地黃,如腎氣丸、膠艾湯等,而所載生地黃,應是現今之鮮生地,如炙甘草湯、百合地黃湯、防己地黃湯等。鮮生地難覓,唯以生地代之。本方雖以炙甘草為名,但方中生地黃(鮮生地)重用達一斤,故本方應以生地黃為主藥。按柯雪帆氏考證,漢之一兩約摺合現今15.6g計,一斤相當於現今之249.6g。日三服,每服亦為83.2g。常用量是30~90g。

炙甘草之用量亦為仲景方中用甘草之重者,仲景方用甘草多為二三兩,本方與芍藥甘草湯、甘草乾薑湯等均為四兩,其養液之功亦不可忽視。

大棗用量三十枚,亦為眾方之首。仲景當歸四逆湯用二十五枚,桂枝湯等方多用十二枚,曾稱量過十二枚大棗約50g,三十枚則約為125g矣。

桂枝則為仲景治悸之要藥,乃本方不可缺少之品。本方為桂枝去芍藥湯衍化而來。《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促脈者,數而時止也,胸滿者即含悸之意。劉渡舟認為:“在臨床上,對胸悶、心悸、咳逆等證,凡屬陰寒邪盛,胸陽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藥湯或再加附子頗有療效。”可見炙甘草湯為桂枝去芍藥湯加味在情在理。

後世加減復脈湯為本方去參、桂、棗、姜,並加芍藥。或再加味而成一甲、二甲、三甲復脈及救逆湯、大定風珠等。作為純養陰液尚可。要治“心中震”“脈細促,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無異痴人說夢,徒有“復脈”之名,而無“復脈”之實矣!仲景以復脈湯治心動悸已考慮陰液不足,故方中配以大隊養液之品。設若陽虛、水氣等悸,自會配以附子、茯芩等。如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真武湯、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姜佐景曰:“若疑生地為厚膩,桂枝為大熱,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與談經方矣。”

本方水酒同煎是仲師首創之煎煮法,不可忽視。論中曰:“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按歷代注家均謂:“清酒通經。”柯韻伯則曰:“清酒引之上行。”但細觀仲師之地黃方,如膠艾湯亦與酒同煎,然膠艾湯乃止血方,無須通經,更無須引藥上行,可見傷寒注家常落臆解俗套,非仲景原意也。試想藥與酒同煎,湯成則酒味俱揮發殆盡,何以通經、上行?

近人解釋此方用酒同煎是起“溶媒”作用,有利於地黃、麥冬等有效成分析出,應為仲師本意也。清酒,注家多謂酒之清者,酒之濁者為白酒,故清酒應屬黃酒,如花雕之類。漢時未有蒸餾酒,故不應用高粱酒類。按近人劉渡舟謂“一升合198.1毫升”,柯雪帆則謂“一升合200毫升”,本人曾測量過,普通飯碗一碗水約為175mL。本方以清酒七升,即約1400mL,差不多3斤矣,水八升即約1600mL,約十碗水。煎成三升(600mL)。姜佐景謂:“吾師生之用本湯,每不用酒亦效。”大多醫者認為不用酒,效果較差,我等觀察亦然。故病重者大多加酒。

臨床常用本方劑量:生地黃30~90g、炙甘草15~30g、黨參30g(病重者用高麗參10~15g)、大棗15~30g、阿膠15g、麥冬15~30g、麻仁30g(可改用棗仁或柏子仁15~24g)、桂枝10~30g(病重者曾用45g)、生薑10~15g。常以六到十碗水,煎至三碗,再加入花雕酒250~500mL(半支到一支),煎成一碗,去藥渣,加入已預先烊化的阿膠,此時藥液頗稠厚。再以水四碗復渣再煎,日服兩次。

這篇聖方小編覺得大家應該收藏!~

一般來說,生活中,若問題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所謂健康養生,關鍵是健康養生需要如何做到。瞭解清楚健康養生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喜歡就關注我吧,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