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只需做到4不要,輕鬆解決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尚小時,最大的''武器''就是哭鬧,身體不舒服了會哭、受委屈了會哭、要求不被滿足也哭……
那各種響亮的哭聲,簡直是媽媽們的緊箍咒,其他都好說,唯獨孩子用哭鬧來''要挾''自己時,如何處理,就成了考驗媽媽們的一道難題。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只需做到4不要,輕鬆解決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當孩子哭鬧時,你通常是如何做的呢?不妨好好回想一下。
果媽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父母在孩子任性或哭鬧的時候,通常會有這麼4種做法,大家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哦。
1、 講理型
父母本身很溫和,喜歡用講道理的方式來說服孩子。
>比如''你要聽話,聽話才是乖孩子……''''你不可以這樣哦,你看看別人家的小朋友都不這樣……''
但結果,卻並不如意。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甚至抓住父母的''溫和''的脾氣,而大鬧特鬧,非要如願不可。
2、 壓迫型
不明思議:透過家長權威來強制孩子,讓孩子因為畏懼而妥協。
>如:''不許再哭了,這麼大人了,有什麼臉哭,你在這樣,以後都不帶你出來了……''
一連串呵斥,想要阻止孩子停止鬧騰,有的孩子會因為害怕而收斂,有的孩子反而鬧得更兇。
長此以往還會讓孩子慢慢變得害怕衝突、迴避問題,甚至壓抑內心情緒,討好他人;亦或是越來越肆無忌憚,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只需做到4不要,輕鬆解決
3、迴避型
迴避型家長,可能是礙於面子,也可能是聽不得孩子哭鬧,心煩意燥或心疼不已,所以不願跟孩子發現直接衝突,而是採取迂迴策略。
透過哄誘的方式,來跟孩子達成協議。
>如''你不哭了,我就給你買(孩子喜歡的東西)……''''好了,我們不哭了,下次媽媽帶你去遊樂場……''
看似快速解決了哭鬧問題,但卻容易為日後埋下隱患。
如果家長因為忙或其他事情忘記了和孩子的約定,就相當於不守誠信,失去孩子的信任,也會間接教會孩子''出爾反爾'';
如果父母每一次都做到了,那麼孩子屢次得手,可能會變本加厲,學會用哭鬧來要挾父母。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只需做到4不要,輕鬆解決
4、威脅型
用威脅、恐嚇的方式來逼迫孩子服從,如''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這麼不聽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這樣威脅的話語,孩子因為恐懼,絕大多數都會乖乖收起哭聲,但內心所受的傷害也非常大,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不想要自己了。
那種害怕被遺棄的恐懼,會讓孩子內心不安、焦慮、驚慌、無助,久而久之,變得自卑,學會了討好,甚至有事也不敢求助;等他腿硬了,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你不要我,那我就離家出走。
恐嚇效果雖好,但絕對弊大於利,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你用什麼方法來對待孩子,就會從孩子那裡得到應有的反饋,如果你希望這種反饋是積極的,那麼我們的處理方法也需要好好思量。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只需做到4不要,輕鬆解決
李玫瑾教授:對待孩子哭鬧要挾,請堅持4個基本原則
孩子非常聰明,他會根據父母的反應和態度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並不斷試探,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3歲以前的孩子,哭鬧是因為痛苦,3歲以後的孩子,哭鬧則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她還曾強調,孩子6歲之前家長要學會說''不'',但不是靠打罵來讓孩子屈服。
如何應對孩子的哭鬧要挾?李玫瑾給家長支招,提到4個基本原則:
第一、不要罵,會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第二、不要打,孩子還小,你打他不公平。
第三、不要說教,孩子正鬧著,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第四、不要走開,他鬧給你看,你就看著他鬧,等他情緒平復。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只需做到4不要,輕鬆解決
在生活中,我們怎麼活用這4個原則,很關鍵,果媽舉個例子。
比如說,孩子吵著還要看電視?按照約定,孩子今天不能再繼續看了,為此而大哭大鬧。
此刻,我們可以這麼做:
1、確定孩子周圍環境的安全,比如有沒有尖銳物品、桌椅角等等,保證孩子的安全;
2、安靜地看著孩子鬧或忙其他事情,用眼角餘光關注孩子的舉動,不用試圖講道理,更無需打罵;
3、觀察到孩子哭得有點累或太過激動時,主動給孩子一點關愛,比如擦把汗,摸把鼻涕,或給孩子倒杯水,如果他想繼續哭那就隨他去;
4、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你可以抱抱他,安撫他,''媽媽能理解你,但是……以後有事情可以用說的,不要用哭的,如果你能說服我,可以考慮你的要求,但哭解決不了問題。''
家長不妥協,孩子慢慢就知道了你的底線,不會再去做無用功。
但孩子的情緒需要得到發洩,所以我們不能用打罵恐嚇的方式來阻止孩子哭泣。
正如,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所說:''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只需做到4不要,輕鬆解決
當孩子習慣了跟你進行''談判''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哦。
李玫瑾教授為此提出''三比一原則'',即三次滿足一次,讓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是每次都給,避免形成變相妥協。
這個法子,我們可以採納試試,亦或摸索出更適合自己和孩子之間關係的處理方式。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只需做到4不要,輕鬆解決
果媽寄語
法國兒童教育專家馬克·雷諾在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曾說:要樹立家長的權威,善於向孩子的''任性''說''不''。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進行一個良好的管教,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和孩子也就好相處了。
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說: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所以在孩子3到6歲的時候,要對他說''不'',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否則長大再想管就難了。
※ 作者簡介:果媽,從事教育工作11年,家裡有兩個調皮娃娃。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困惑,都可以私信我。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贊,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20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只需做到4不要,輕鬆解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