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問題,真的跟媽媽有關係

最近因為中高考臨近,接待的青春期孩子的個案較多。今天坐下來,認真地捋一捋孩子出狀況和媽媽之間的關係。

一、和媽媽的關係,是一個孩子最根本的安全感來源。

當一個生命,被動地產生,它由受精卵著床以後,母親的子宮,就是它的家。媽媽的聲音、氣味、心跳、體溫,就是它唯一熟知的一切。當它呱呱墜地後,不能說話,沒辦法提要求,卻渴望著媽媽的全方位照顧。

所以,0~3歲的嬰幼兒階段,我們怎麼疼愛孩子都不為過。如果是媽媽親自撫喂,就需要保持自身好的狀態,耐心地照顧陪伴;然而現實生活中,由於工作壓力,絕大多數的媽媽是很難做到三年內全職帶孩子的。這個時候,分離焦慮和被拋棄的痛苦,就有可能在幼小的心靈裡產生了。

二、從和媽媽的互動中,去開始認知自我。

一個3~6歲的孩子,會把媽媽當成一面鏡子,去照見自己。我是不是可愛,我好不好,我是怎樣的一個孩子,大部分來自於和媽媽的互動。

這些時候,如果媽媽能夠看見孩子、關注孩子,肯定和讚美孩子,孩子的自我就會開始良性發展。他感到自己是可愛的、可以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的。

三、和其它家人的關係,都是與媽媽的關係的衍生。

由於和媽媽的連結緊密,及成長過程中與媽媽較多的接觸,大部分媽媽帶大的孩子,會跟隨母親的喜好,去看待他身邊的人和事。例如說:婆媳關係不好的,媽媽與奶奶之間敵對,就容易形成孩子和奶奶的不親近;再例如說,父母關係不和或者是離異互相攻擊的,孩子被迫站隊或被教化成與父親關係緊張。

其實,無論媽媽多優秀,無論媽媽多愛孩子,母親,永遠只是孩子親人角色中的一種,沒辦法替代其它的任何一個。特別是父母關係不和的,如果母親仇視貶低父親,其實就是在貶低打壓孩子,因為孩子的身體髮膚,都是一半來自於母親,一半來自於父親。同樣的道理,父親對母親不友善,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成長。

四、媽媽的自身狀態,對孩子的關聯很大。

生活中常有人會說:某家的孩子,一看就知道是他們家的。這個長得像,不僅僅是生物上的遺傳,還有更多精神層面的傳承。因為父母是原件,孩子就好比是影印件。現代的家庭結構,大多數是以媽媽跟孩子接觸更多,照顧起居、接送上學、輔導作業、情感交流等。一朝一夕中,孩子就在不知不覺地受到媽媽的影響。

所以,要想孩子不急躁,我們首先要溫和;要想孩子不完美主義,我們首先得放鬆自己;要想孩子不偏執,我們首先得時時去成長改變自己,等等。

五、當親子關係中已經形成創傷時,而家庭生活還在繼續,氛圍依然存在

這種情況,也是我重點想說的。當隔代撫養的孩子,回到身邊時;當孩子開始出現抑鬱焦慮、厭學、電子產品上癮、青春期戀情時;當我們的父母看到問題開始急於改變時;這些時候,作為父母自己,其實也很難一下子去改變自己。

有的完全不打算改變,認為都是孩子的問題:哪有那麼脆弱?我都是為他好,主要是他自己想逃避、不負責任。這種情況下,孩子仍然處在一個被激發的環境,是很難去修復他們的內心的。

還有的,開始反省自責,但是又過於焦慮,想要立馬見效。而這個時候,孩子們是很難一下子因為父母的轉變,就立刻脫離困境的。

以上就是我初步總結的幾個方面,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聲討父母(媽媽)們,而是希望在育兒路上,我們都能夠更多地去學習瞭解,可以更好地陪伴關愛孩子。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31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的心理問題,真的跟媽媽有關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