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見世面的最好方式,第一名竟然是它

有遠見、有格局的父母,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


不久前落下帷幕的2021年考研現場,考生們奮筆疾書,向著心中的目標努力。


而在山東濟南的某考點,卻出現了一個5歲孩子的身影。


這個男孩不是來考試的,而是被媽媽拉來提前體驗考研氛圍的!


帶孩子見世面的最好方式,第一名竟然是它


男孩的媽媽說:


“孩子還有16年,5840天就考研了,提前帶過來感受氛圍,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看到這個新聞,我忍不住心裡冒出問號:5歲正是一個孩子無憂無慮玩耍的年紀,能感受到什麼氛圍?



影片中的男孩,果然是一蹦一跳開開心心的,以為媽媽帶自己來玩;完全想不到從這一天開始,自己就要被媽媽計算好的5840天裹挾著前進了。


過早傳遞給孩子“競爭激烈”“分數決定命運”的壓力,真的有必要嗎?


想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與其透過這種方式“嚇唬”孩子,不如儘早讓娃見見這3種世面吧!



見識世界的“法門”


美國生物學家馬克·羅茲維格(Rosenzwei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基因資質一致的老鼠分為三組,把它們置於三種不同的環境中做觀察對比。


幾個月後,實驗結果顯示,在有著鞦韆、滑梯、木梯、小橋等“豐富環境”組下生活的老鼠機靈好動,其他兩組卻目光呆滯。


老鼠的大腦皮層在厚度、蛋白質含量、細胞大小等方面,都因為環境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最後得出結論:


環境越豐富,大腦發育越好!


的確,帶娃多出去走走,見天地的廣博、看他鄉的風土人情......孩子走過的路,都會成為他人生收藏的寶藏。


曾經很火的一篇文章《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萬的學區房》,就講了一對80後夫妻,沒有給孩子買800萬的學區房,而是雙雙辭職,帶著5歲兒子環遊世界的故事。


他們想告訴孩子什麼是湛藍色的天空,沒有塵土沒有霾,就去了希臘聖托里尼:


帶孩子見世面的最好方式,第一名竟然是它

圖源:微信公眾號“巴喬愛吃糖”


想讓孩子知道國王的城堡不止存在於童話故事中,便在德國新天鵝堡留下了一家人的身影:


帶孩子見世面的最好方式,第一名竟然是它

圖源:微信公眾號“巴喬愛吃糖”


不僅帶孩子看世間的美好,也看看世上存在的殘酷和痛苦。


在華盛頓歷史博物館,讓孩子親眼見到成人世界曾充滿鮮血與殺戮:


帶孩子見世面的最好方式,第一名竟然是它

圖源:微信公眾號“巴喬愛吃糖”


在耶路撒冷哭牆給孩子講述種族間的衝突與融合,千年以來綿延不休:


帶孩子見世面的最好方式,第一名竟然是它

圖源:微信公眾號“巴喬愛吃糖”


在古巴哈瓦那街頭,他們看見貧窮的邊緣,頑強的人們依然樂觀;在墨西哥城瓜達盧珮聖母堂,他們看見虔誠的人們,在期待著靈魂深處無盡的救贖......


被父母帶去各處旅行的孩子——眼裡有了更廣袤的世界,更多樣的生存環境,領略了人生百態......


許多網友對這樣的經歷心生羨慕,但一些父母可能會覺得為難:


“遊歷世界,需要經濟基礎啊。”


“有錢人才可以任性,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拼命讀書,以後自己去看世界。”


彆著急,其實,帶孩子見世面,不一定要很多錢,不一定非要去多麼遠的地方,也不一定非要去名勝古蹟。


哪怕是家門口的公園、菜市場、小草叢......帶著孩子一起觀察TA沒有注意過的事物,也會讓孩子擁有豐厚的收穫。


關鍵在於,作為大人的我們,是否有著熱愛生活、對一切保持好奇的心?


關鍵在於,作為家長的我們,舍不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由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生活中,我們一定對這些“這不能碰、那不能做”的場景不陌生:


孩子在不會影響他人,也沒有安全隱患的空地上奔跑,家長:“別跑呀,小心摔倒了!”


孩子把玩具拆了裝、裝了拆,家長:“搞壞了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了!”


孩子在路上踩踩水坑、撿撿石頭,家長:“太髒了,趕緊過來,不許碰。”


於是孩子也只能小心翼翼,收起自己的好奇心、探索欲,做個家長眼中講衛生、不添亂、一心搞學習的乖寶寶……


長此以往,孩子變得畏手畏腳,逐漸失去對事物的興趣和鑽研新知的動力。


孫儷曾經在微博說到兩個孩子總是喜歡在牆上塗塗畫畫。


當她想要阻止孩子的時候,鄧超阻止了她,告訴她不要影響了孩子們的創作,牆紙可以換,靈感被抹殺掉就沒有了。


所謂見識,不正是這樣瞭解世界嗎——用雙手觸控它,用心去感受它,瞭解它的樣子、它的成色、它的習性、它的規則……


給孩子空間去自由探索,不需要多高的成本,也不會付出多大的代價,卻能讓孩子知道如何跟這世界好好相處,不必小心翼翼唯唯諾諾,而是大氣平和地站在陽光裡、天地間,做事情得心應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87 字。

轉載請註明: 帶孩子見世面的最好方式,第一名竟然是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