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表現出四個“小心思”,說明正在走彎路,再不糾正就遲了
“人之初,性本善”,不過雖然孩子們在出生後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沒有沾染任何劣跡,但是不得不說,如果父母們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管教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孩子的成長就會出現偏差。尤其是在孩子小時候,如果就出現了一些歪心思的話,那麼家長們一定要及時地給予糾正,一時的縱容很有可能就會導致孩子走上彎路。
孩子“護食”不願分享,奶奶見狀直誇孫子“聰明”,寶媽卻皺起了眉頭
週末的時候糰子媽邀請糰子的同學來家裡做客,為了幫助孩子與同學處好關係,安然當天特地買了很多好吃的零食回來。不過沒成想這些零食最後卻引發了一場“大戰”。平時糰子不是很愛吃零食,可是看到同學們紛紛大快朵頤的時候,糰子著急起來。只見他把所有的零食都護在懷裡,不願意與同學分享。糰子的舉動讓糰子媽有些意外,而糰子忙著護食的樣子也讓糰子媽覺得很尷尬。
於是糰子媽趕緊勸說孩子主動把零食拿給大家吃,可沒成想糰子居然把零食扔了一地,然後用腳大力地上去踩,邊踩糰子還邊說,“我寧可踩碎它,也不給你們吃!就讓你們看得著吃不著!”其他的同學見狀都嚷嚷著要回家,紛紛表示不願意再呆在家裡和糰子玩了。雖然糰子媽一再挽留,但是最後同學們還是陸續離開了。
在同學們離開後,糰子媽剛想要責備糰子,卻聽到糰子奶奶猛誇孫子聰明,“我孫子打小就心眼多,比那些傻乎乎分享的孩子聰明多了!”聽到婆婆這樣說後,糰子媽很是無語。“糰子這根本不是聰明,他這就是自私!他自己不吃卻又不願意分享給同伴吃,這樣的行為實在是太自我了,而且也很沒有禮貌教養!”糰子被媽媽的架勢嚇哭了,而糰子奶奶則趕緊解圍,“小孩子不懂事,當大人的何必這麼較真!”
當孩子身上表現出這四種小心思時,家長們一定要及時糾正
不願意分享的孩子,他們在社交中常常會表現出一些比較自私的舉動。在他們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完全看不到他人的需求。如果家長們對此聽之任之的話,那麼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很容易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並且這樣的孩子也常常會表現出缺乏同理心的一面,過於自我的姿態使得他們很難與他人建立起穩定的相處關係。
雖然說大部分孩子都有過撒謊的經歷,但是如果孩子把撒謊當成日常,整日裡謊話連篇的話,那麼孩子的言行就很有可能會出現偏差。孩子透過撒謊來逃避責任,嘗慣了撒謊所帶來的甜頭後,孩子便無法真誠地待人。
當孩子在社交中表現出恃強凌弱的一面時,父母們應該對此予以重視。顯然,在孩子的認知觀念中,對於社交的認知已經發生了扭曲。孩子依附於比自己強的人,卻要欺凌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這樣的三觀顯然是不健康的。
好勝心過強的孩子雖然看起來在行為表現上更加積極主動,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孩子也同時具有害怕輸的一面。他們不允許其他人比自己優秀,甚至還會因此而產生嫉妒的心理。過於爭強好勝,很容易矇蔽孩子的雙眼,使得他們看不清自己需要進步的那方面。
當家長們發現孩子身上存在一些行為偏差時,應該給予他們怎樣的教育引導?
父母們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於是便對他們身上的錯誤行為習慣給予縱容。事實上,對於孩子而言,他們雖然缺乏生活經驗,對於事物的認知仍然存在缺陷,但是不得不說,如果父母們能夠給予他們正面的引導,這也將會非常有助於他們的三觀形成。
在發現孩子身上有一些歪心思後,父母們一定要及時地糾正,不要因為心軟而護短。父母及時的糾正,可以強化孩子對於這些不良行為的印象,同時,更加能夠在今後的言行表達中有所避諱。父母擁有正確的三觀,他們才能夠為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不會讓孩子走偏。
父母們除了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糾錯外,還應該為孩子指明正確的行為方式。這樣在孩子有行為參照的情況下,他們更加能夠實現錯誤言行的改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們能夠為孩子隨時做出示範,那麼相信孩子更容易改掉身上的壞習慣。
李玫瑾教授認為,在孩子六歲之前,父母們一定要把好教育關,這樣才能夠花費更小的代價把孩子引上正道。所以父母不要總拿孩子的年齡說事,即使的糾正他們的錯誤認知宜早不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