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
近日,董女士和朋友去海邊遊玩,回來後出現腹瀉、頭暈、乏力等症狀,她以為自己中暑了,便自行服用了幾天止瀉藥和藿香正氣膠囊。然而症狀不僅沒有任何緩解,精神狀態也逐漸萎靡。
隆康健醫生為董女士看診(央廣網發 寧波市中醫院供圖)
接診的寧波市中醫院隆康健副主任中醫師表示,董女士的情況的確屬於中暑,但屬於典型的陽暑症狀,服用具有化溼、溫中效果的藿香正氣膠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著名醫家張景嶽曾說:“暑月受寒,故名陰暑;暑月受熱,故名陽暑。”“暑有陰陽二種,不可不辨也。”隆醫生介紹,不管是陽暑還是陰暑,都會出現頭暈頭痛,食慾減退,四肢痠軟乏力,發熱等症狀,但二者卻有本質區別。
陽暑是大家概念裡“想當然”的中暑,是指夏天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或者長時間的戶外活動,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過多,沒能及時補充,人體溫度調節發生失衡導致的中暑,一般稱為“中陽暑”,也叫“中熱”。常常表現為高熱、心煩、口渴、大汗、舌淡苔黃,脈洪數等,嚴重者可致昏迷。
出現以上這些症狀,代表暑熱已經傷到身體,可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選用中成藥“十滴水和仁丹”(嬰幼兒、孕婦禁用),或中藥湯劑如“白虎加參湯”“清暑益氣湯”等。另外,飲食中可加用適量沙參、西洋參、麥冬、玉竹煮湯,以達到益氣養陰的效果。日常生活中,還可以透過喝綠豆湯、荷葉茶、吃西瓜等祛解暑熱,但是脾胃虛弱,容易腹瀉者慎用。
反觀陰暑,很符合“陰”的特性,相比陽暑驟然劇烈,陰暑往往起病緩慢但纏綿不去。例如極熱狀態時突然進入空調房猛吹涼風,或者馬上洗冷水澡,吃大量冷飲等,都會導致原本張開的皮膚毛孔,條件反射性收縮,使暑溼之氣困於體內,身體難以散熱,而導致“中陰暑”。陰暑常常表現為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鼻涕、頭身困重、關節痠痛、神疲倦怠、腹瀉腹痛、舌質淡、苔薄或白膩,脈弦細。
應對陰暑,日常我們可以食用“薏苡仁粥”,起到健脾祛溼的效果,或者喝點生薑茶溫中散寒。暑天大家容易貪涼引起感冒,特別是胃腸型感冒,出現舌苔白膩、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的症狀,這時便可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藿香正氣水。需注意的是,藿香正氣水含酒精,對酒精過敏或不宜飲酒者,需選用不含酒精劑型。
最後,醫生建議出現不適症狀時,應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準確辨別中暑型別後再對症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