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型超市,一家蛋糕店正在搞促銷活動,路過的行人都可以免費品嚐一塊小蛋糕,喝一杯咖啡。
就在此時,站在櫃檯前的促銷員發現了一件令她憤怒而又無語的事件。
站在眼前的是一對母女,女孩看起來也就5歲左右,這對母女一直在商場周圍轉圈。
每轉一次,路過蛋糕店,這對母女都會取兩塊小蛋糕、拿走兩杯咖啡,這已經是第三次啦。
“這位女士,你已經是帶著孩子第三次來取免費蛋糕了,我們蛋糕的味道您們滿意嗎?”
“滿意!媽媽,我們再去轉一圈,回來再吃一次蛋糕!這樣,我們晚上就可以少買點食材,嘿嘿嘿,媽媽我聰明吧!”
“乖孩子,真聰明。”
看著這對母女離去的背影,促銷員的胸口都要氣炸了。
她本以為,是這位母親帶著女孩來貪便宜,卻沒想到……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孩子沒有養成鋪張浪費、揮霍錢財的習慣固然好,可若是“節儉”過度,那可能也不是好事!
孩子有這3種“節儉”行為,家長要警惕
1.貪小便宜的“節儉”
生活中,有許多商家會舉行促銷活動,讓人們免費品嚐他們的小食物。
家長帶著孩子試吃時,一次就可以。但若是一直試吃,反而不買,會讓孩子意識到這種貪小便宜帶來的“好處”。
這種貪小便宜的“節儉”,並不是真正的節儉,它會讓孩子養成錯誤的行為習慣,把貪便宜當成“節儉”。
就像上述文中提到的母女,女孩就把貪便宜的壞習慣當成了“節儉”,覺得這樣就可以少買食材。
正所謂貪小便宜,吃大虧,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兜媽的同事大喬,她的兒子明明就喜歡貪便宜。
有一次,明明去路邊攤上買水筆,他發現有一根水筆特別便宜,只賣5毛錢。
省下來的錢做什麼不好?
明明二話不說,就買了這根5毛錢的水筆,結果期末考試時,還沒在試卷上把自己的名字寫全,水筆筆尖的球座體就掉了下來。
試卷上都是油墨不說,還沒筆寫了。
由此可見,孩子貪小便宜的“節儉”,多麼糟糕?
2.不遵守秩序的“節儉”
南山區動物園。
“爸媽,別擔心,我今天特意穿的平底鞋。一會量身高時,我再稍微屈下膝蓋,肯定不會超過1米2,這樣咱們就可以少花點錢了。”
“乖孩子,真懂事,知道給爸媽省錢了,長大了一定有出息!”
懂事?懂事個毛線……
小小年紀,就學會佔公家便宜,長大後怎麼得了?
孩子的這種做法,的確會給家裡節省一筆開支,但是在這種教育下,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必定會扭曲,從而養成“不誠實”的壞習慣。
未來,孩子要是做了一名護士,可能會出現針管反覆使用現象;做一名會計,可能出現漏稅逃稅現象……
這種“節儉”行為還有公交車的逃票和四捨五入現象。
逃票非常好理解,公交車上小孩子,身高不超過1米2可以免票,孩子可以故技重施。
四捨五入是什麼呢?前陣子,兜媽帶小小兜等公交車時,就見到過這樣一幅畫面。
“孩子,這七毛錢給你,一會坐車投到箱子裡就行了。”
“爸爸,坐車不是一元錢嗎?”
“傻孩子,這不是零錢不夠嘛。你是小孩,就算少幾毛錢,司機也不會拆穿。省下來的錢給你買糖吃。”
零錢不夠真的是理由嗎?並不是,其實就是家長貪小便宜的慾望。
家長在孩子面前這樣做,只會把這種壞習慣傳給孩子,孩子還以為這是“節儉”,真是大錯特錯。
3.自私自利型“節儉”
有些孩子,非常看重自己擁有的物品。這些物品,只能他自己一人擁有,別人就算碰一下都不行!
“浩明,我橡皮丟了,能把你的借我用一下嗎?”
“不行,我的都快用完了,怎麼能借你!哪有錢再買新的。”
“哼,真小氣,以後不跟你好了。”
有些孩子,把錢財和物品看得太貴重,一點不捨得借用或分享給別人。這樣的孩子,其實是被“節儉”的皮披上的自私自利。
生活節儉沒問題,但若是朋友需要自己的幫助,恰巧這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助人為樂不好嗎?
這3種“節儉”,可能讓孩子沒出息
1.沒有同情心、撒謊、斤斤計較
自私型“節儉”,只會讓孩子沒有同情心,不能切實體會到別人的難處。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都不會交到真正的朋友。
人具有社會性,若是人沒有朋友的話,就會變成倉鼠,只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待著,毫無作為。
不遵守秩序型“節儉”,只會讓孩子學會斤斤計較,在小事上鑽牛角尖。大事上,可能他們也沒有機會接觸大事件……
這種不遵守秩序的“節儉”,還會讓孩子經常撒謊,不守誠信,若是在職場上這樣,他們肯定會有當失業遊民的機會。
2.失去自信心、性格扭曲、被別人瞧不起
孩子經常逃票、自私自利,就會讓人瞧不起。別人瞧不起自己,就容易讓孩子喪失自信心。
貪小便宜式“節儉”,會讓孩子經常吃虧,也容易變成精於算計的人。他們經常會遇到選擇題,10元錢一斤的肉便宜,但是質地不好。15元錢一斤的肉貴,但是看起來不錯。
怎麼選擇?
小時候的話,孩子肯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10元錢,可是長大後,有了分辨力,他們就會變得猶豫,既想花錢買到便宜的,又想買好肉。
這種猶豫,就容易讓他們形成優柔寡斷的性格,這種性格,就讓兜媽想起了袁紹。
袁紹若不是佔據著家族打下來的基業,他會成為河北的霸主嗎?絕對不會,只會成為普通人罷了。
孩子節儉是一種優良美德,但家長千萬別得意,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節儉是哪種方式,如果是這三種“節儉”,那麼一定要在6歲前糾正過來。
一旦孩子過了幼兒期(3~6歲),孩子的性格形成就會穩定下來,家長再糾正孩子就困難了。
各位寶媽、奶爸,你們還見過哪些過度“節儉”的行為呢?歡迎補充!
我是兜媽,一位母嬰作者,也是小小兜的母親,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為您提供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如果您有感興趣或想了解的話題,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們,也歡迎來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期待參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