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街上的“殭屍寶寶”,難免有些心疼!

你一定在大街上看到過,坐在嬰兒車裡的0~3歲寶寶。他們大多數都“嵌入”在車座裡,幾乎一動不動,不管周圍有什麼樣的景色,都無法引起他們的注意。因為,小推車的車速“太快”了,以至於他們看不清周圍發生了什麼。

什麼是“殭屍寶寶”?

在超市裡,沒人和他們交流,他們只能安靜地看著周圍貨架上的商品;

在路上,沒有人和他們交流,他們只能感受車子的搖晃,和眼前掠過的無意義畫面;

在車上,沒有人和他們交流,他們或許哭鬧過,但最終只能捧著手機看動畫片。

看到大街上的“殭屍寶寶”,難免有些心疼!

這些照顧寶寶的人,或許是爸爸媽媽,或許是奶奶姥姥,他們並非真的不愛講話,只是不愛跟嬰兒車裡的寶寶講話而已。在超市裡,這些照顧寶寶的人,他們內心有很多想法,知道自己要買什麼,知道怎麼挑選商品,但不會對孩子說出口。在路上,他們遇到熟人能聊半個小時閒話,但對於嬰兒車裡的孩子,卻沒太多講話興趣。在車上,他們想休息、想看窗外的風景,只是不願意跟寶寶說起。

這些寶寶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情感,但周圍的這些“熱鬧”,好像與自己無關。只要寶寶坐進了嬰兒車,就和父母產生了“真空隔絕”,此時他們是被忽略的,被孤立的,這就是所謂的“殭屍寶寶”。

看到大街上的“殭屍寶寶”,難免有些心疼!

嬰兒車,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嬰兒車,是一種方便父母帶娃出行的一種時代產物,解放了父母的雙手,但同時,也培養出了更多的“殭屍寶寶”。

孩子三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為了促進他們的認知發育,父母應該多和他們說話、唱歌、閱讀、遊戲,就是儘可能地與寶寶互動。有時候去公園玩耍一個小時,往返路程卻長達兩三個小時,當我們忽略了往返途中與孩子的溝通和互動,也就錯過了促進孩子大腦認知發育的最佳機會。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也存在這種情況。有些孩子在安全座椅上睡著以後,父母因為害怕吵醒他們,就將安全座椅解下來,然後帶著安全座椅和寶寶一起去購物,回來後再把安全座椅裝上去。整個外出過程,寶寶80%的時間在睡覺,失去了和外界接觸的機會。

看到大街上的“殭屍寶寶”,難免有些心疼!

美國兒科學會,早在2014年就呼籲父母,在有精力的情況下,要放棄使用嬰兒車和嬰兒揹帶,讓孩子在地面上自由探索。當孩子能自由活動,開始主動觀察和詢問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也就會變多。

當我們抱著孩子出門時,這個距離可以很自然地和寶寶有眼神交流;當我們牽著孩子散步時,孩子能在走動中鍛鍊運動技能。

無論哪種出行方式,不要忽略和孩子的交流

我們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表述給孩子聽,並且詢問孩子的想法,然後及時作出回應。這種一復一日真實的陪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勝過上萬元的親子早教課。

看到大街上的“殭屍寶寶”,難免有些心疼!

有人說,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是不是沒帶過娃?

我當然帶過,而且帶過兩個,也是辛辛苦苦過來的。有些孩子,原本可以在語言和認知方面能力更好,但因為父母不愛說話,很少和孩子交流,導致孩子這方面發育遲緩。因為我一個很好的朋友,在兒童康復中心工作了10年,這是她跟我分享的一個重要知識。

為什麼有些孩子,不會好好和父母說話,一遇到問題就哭鬧?就是因為父母不愛和孩子交流,孩子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緒。

大家可以觀察下自己周圍的孩子,如果哪個孩子特別能哭鬧,一定是父母不愛跟孩子交流。因為這些父母總覺得,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吃飽穿暖就夠了。而那些愛交流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普遍比較懂事,最起碼在哭鬧的時候,媽媽一講道理,他們就會安靜下來。

看到大街上的“殭屍寶寶”,難免有些心疼!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67 字。

轉載請註明: 看到大街上的“殭屍寶寶”,難免有些心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