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前段時間,我活在焦頭爛額中。女兒學校調整成了春季作息,到校時間要提早半個小時。

原本早上時間就緊張,現在更是雞飛狗跳。

首先,叫孩子起床是個大難題。

不管怎麼喊,鬧鐘響幾遍,女兒都閉著眼睛不肯起來。

好不容易把她拖起來,又要盯著她洗漱,催她吃早飯。

終於收拾妥當,火急火燎拉著她出門,又發現昨晚的作業沒帶...

痛定思痛後,我決定下一味“猛藥”,徹底把包袱還給女兒。

於是,我告訴她:

媽媽事情太多,實在顧不過來,明天起請你自己定鬧鐘起床。

每天7點40,我們準時出門。

女兒表示同意,還嘟囔著說:我本來就可以,是你非要囉嗦。

第二天,鬧鐘響起的時候,女兒沒動靜。我忍著提醒她的衝動,繼續等待。

過了幾分鐘,她掙扎著爬了起來,一通拾掇後,拉著我飛快出門。

我瞥了眼時間,竟然提早了10分鐘!

後面幾天,她有時早有時晚,早了我誇她繼續保持,遲到了我就忍著不吭聲。

終於,一段時間之後,她找到了節奏,早上再也不用兵荒馬亂。

經過這劑猛藥,我也終於明白,原來是我一直干涉太多,反倒成了孩子自覺的阻礙。

想起一句話: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會忍,才是當媽的高階境界。

跟著愛知教學園地,學做好父母!我們堅持每天更新好的教育理念,全面的學習資料、高效的學習方法,因為有您的關注,才會讓我們更加努力!微信搜尋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獲取更多教育經驗、學習方法、學習資料、考試政策.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媽媽忍住伸手,孩子才能獨立

有一期《少年說》,一個女生自嘲父母太寵,把養成了自己“高商低能”。

小時候吃飯不會用筷子,父母就給了她一個勺子,後來每次吃飯,她就只管吃不管夾。

所以,哪怕到了高二,她也不怎麼會用筷子。

初二時,父母才讓她嘗試自己穿衣服。幾天前,父母才讓她自己倒熱水。

在家裡,她什麼事都不用做,插個電源都怕她觸電...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可是,這個被父母處處包裹的女孩,卻感到了窒息和難堪。

她沒有自己的主見,分不清衣服的尺碼,也無法獨自出行。

所以,她懇求父母能夠放開手,讓自己獨立起來。

女孩被父母愛護的程度確實有點誇張,可在生活中,我們也會有忍不住伸出手的時候。

當孩子明明可以走路,我們卻要立刻抱起的時候;

當孩子能夠自己吃飯,我們卻選擇去喂的時候;

當孩子可以穿衣洗漱,我們卻伸手幫忙的時候...

我們或許是因為心疼,或許是因為親手做更快速、更省事,於是總也忍不住,就那麼自然地替孩子代勞了一切。

可是,被剝奪了體驗的孩子,卻很可能再也無法真正獨立起來。

何炅曾感嘆說:“父母越晚放手,孩子就會越晚學會飛翔。孩子被壓得太久,很可能就被廢了。”

對於父母來說,伸出手扶住孩子一時很容易。

可總有一天,我們會撤出孩子的世界,目送著他們離開,去往我們到不了的地方。

作為媽媽,忍住伸手,讓孩子去嘗試應該去做的,去學會必須要做的,讓孩子擁有獨立於世的能力,才是孩子未來自信自律的根基。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媽媽忍住嘮叨,孩子才能優秀

如果問,家中誰是說話最多的人?答案一定是媽媽。

因為,媽媽的催促和嘮叨幾乎無處不在。

提醒孩子作息,快點睡覺、快點起床、快點吃飯;

提醒孩子學習,快點寫、快點看、快點讀...

說實話,誰也不想這麼嘮叨,可孩子的自覺性不夠,怎麼提醒都不管用。

於是,媽媽的嘮叨又只好加劇。

然而,過多的語言刺激,其實並不會讓孩子變得自覺,相反,它會讓孩子失去耐心,直至麻木。

孩子要麼充耳不聞,要麼產生逆反心理,你越說孩子越不肯聽。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演員孫茜就曾在節目中分享過自己類似的經歷。

小時候,她每次放學回家,媽媽會不停地催“寫作業了沒有?趕緊去!”

她原本正要寫,聽到媽媽催,逆反情緒上來,反而不想寫了。

後來,她就抗拒寫作業,每次都等到媽媽催,才慢吞吞地開始。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更糟糕的是,嘮叨會在日積月累中,毀掉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和自信。

因為,父母盯得越緊,安排得越細,孩子就越不需要自控,最終徹底放棄自我管理。

有的媽媽會很擔憂,如果不去提醒,難道要任由孩子散漫拖沓嗎?

董卿說過一句話:“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因為,孩子也許不會聽我們的話,卻會模仿我們的行為。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有這樣一幕:父親正在工作,兒子馬飛問“爸爸我也能不睡覺嗎?”

爸爸回答:“你自己的事情,以後不用問我,你自己決定。”

馬飛眼前一亮,第一次有了掌控自己的感覺,他看著伏案工作的爸爸,自己也起身翻起書來。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有句話說,真正的愛孩子,半張嘴就夠了。

與其過多開口乾擾,不如以身作則引導。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機會學習掌控自己的船舵。

媽媽忍住心疼,孩子才能自律

《老師請回答中》,有位媽媽控訴9歲的兒子皮皮,學習散漫,曠課成了習慣。

原來,皮皮文藝表現突出,平時會拍些廣告和短片。有時候忙的晚,第二天起不來,就撒嬌要請假。

媽媽出於心疼,再加上姥姥袒護,就選擇了妥協。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沒想到,有了一次破例,皮皮就開始頻繁不肯上學。

媽媽為孩子的學習感到焦慮,但又認為姥姥過於溺愛。

主持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孩子如今的懈怠,媽媽就是最大的幫兇。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每個孩子走出舒適圈的時候,難免都會叫苦叫累,因為向上的路,往往註定不會那麼好走。

父母的心軟,會讓孩子暫時舒服和安全,可孩子也只能留在原地,再也無法繼續向前。

這個時候,有遠見的媽媽,會忍住心疼,輕輕推著孩子往前走,孩子就能克服惰性,體驗到自律和堅持的喜悅。

皮皮媽媽的兩難,讓我想起易烊千璽背後站著的女人,那就是一路狠心推送他的媽媽。

5歲時,媽媽發現小千璽很有舞蹈天賦。

於是,每到週末和寒暑假,母子倆早上6點就要起床,輾轉幾趟公交車,趕去少年宮上課。

寒來暑往,從來沒有一次例外。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後來,千璽的活動和課程越來越多,可即便如此,他的文化課也不曾落下。

很多時候,他都只能在公交上,用一塊砧板完成作業。

這樣堅持的日子很難熬,可回頭看去,易烊千璽卻說:

“熬過了那段時間,自己就會有感覺了,再之後就會有一點成就感,做事就會舒服一些。”

培養孩子自律是最難熬的。

它是對優秀甚至卓越的追求,是跟孩子惰性和本能的抗爭,充滿著汗水、痛苦以及無數次可能的放棄。

心疼孩子是我們做媽媽的本能。

可狠下心,推著孩子往前走,把自律的習慣刻進孩子的身體,孩子才可能收穫更加光亮的未來。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很多時候,我們忍不住伸手,忍不住開口,是出於心疼,出於擔憂。

可是,這究竟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焦慮,還是孩子真實的意願呢?

媽媽伸手太多,孩子就會變得依賴;媽媽開口太多,孩子就會變得怯懦。

許多時候,我們的“忍不住”,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對他信心的打擊,是對他自覺的剝奪。

自律,先有自己,後才有約束。

當媽媽學會忍住,把空間和試錯權還給孩子,孩子才能在自己的生命裡,活出篤定的人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31 字。

轉載請註明: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能忍”的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