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日漸燥熱,即便休息在家,我也會趕上“午覺首班車”,躺在沙發上小憩一會。但女兒製造出的“交響樂”,比夏季的蟬鳴還要聒噪。先用我的手機唱歌,三分鐘熱度過後,又抱著玩具奔跑;接著在我旁邊敲打各種玩具樂器,哼著不知名的歌詞;幾分鐘的寂靜後,他又搖晃我的隔壁,喊著“媽媽帶我去玩!在家太無無聊了!”
“春秋大夢”被頻繁打斷,我紋絲未動,對女兒吼道:“能不能安靜點!讓媽媽休息一會,下午帶你去逛商場!自己回房間玩”。女兒滿臉委屈,嘟著嘴含糊不清地說道:“在家裡不好玩嘛,你快點睡,我已經等不及了。”
雖然我認同“活潑好動是小孩子天性”這一老生常談的觀點,但對於女兒這種頻繁活動的“機器人”,我多次懷疑她是否有多動症。我依稀記得在我年少之時,多動症屬於大眾視野內的兒童病症,很多家長看到孩子頻繁眨眼、做出搞怪動作,或是喉嚨發出奇怪的聲音,都會帶去醫院檢查一番。
為什麼多動症逐漸在家長的概念中“隱退”呢?一方面家長忙於工作,沒有過多時間管教給孩子,只要不犯錯惹事,就不會過多幹預他們的娛樂活動。另一方面,比起長時間玩手機、看電視,大多數家長更希望孩子可以“活動筋骨”。
其實有些孩子好動坐不住,並非是家長的“放任自流”,也不是所謂的多動症,而是孩子專注力和探索欲之間的矛盾行為。周圍的各種事物都會對孩子產生極強的“磁力”,吸引他們前去嘗試探索。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們當然會不厭其煩地付諸行動,也不會覺得疲憊,給家長一種“精力旺盛”的感覺。
但由於他們的專注力較差,做某件事情很難全身心投入,興趣隨時會“移情別戀”。在各種活動中挑選能夠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孩子自然坐不住。不斷地變換活動,也是平復“無所事事”的那種焦慮感。但這也並非都是壞事,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之下,孩子的觀察力和專注力,甚至反應思維都會得到明顯提高。
對於過度活潑好動的孩子,家長要如何引導呢?可以試試這3個方法。
首先,梳理孩子的活動事項。
波蘭作家萊蒙特曾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
小孩子好動坐不住,總是尋找感興趣的活動,有時會顯得興奮急躁,主觀上是因為他們缺乏做事的條理,不知道自己應該按順序做哪些事情。雜亂無章的活動,只會讓他們坐立不安,甚至會透過跑動緩解焦躁情緒。
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梳理活動事項,指出活動的大致方向。比如告訴孩子:“你看完漫畫之後可以去玩一會拼圖,或是畫畫。”孩子心中有了固定的計劃,在某件事情上的專注力也會有所提高,不會隨意更換活動。
其次,鼓勵孩子專心做一件事。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沒有專注力的人生,就彷彿大睜著雙眼卻什麼也看不見。
對周圍事物的強烈探索欲,會使得孩子對某件事情全身心投入,但專注力是干擾探索的“電波”。我們不妨鼓勵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提高他們的耐心和專注力,尤其是孩子的興趣愛好,都可以在鼓勵中得到“技能升級”。
比如孩子正在繪畫,當他們表現出厭煩情緒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繼續完成畫作。對孩子說:“寶貝,媽媽想看到完整的畫作,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孩子受到了鼓勵,能力得到了肯定,會堅持將某一件事完成。長此以往,孩子的專注力也會有所提升。
最後,陪孩子“聯合行動”。
有時孩子獨自玩耍,會覺得枯燥無聊,便不停地更換娛樂活動,也不喜歡片刻的安靜。閒暇之時,家長可陪孩子一起玩耍,像是打球、玩積木、拼圖、做遊戲等等,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的玩樂會投入十分的精力,很容易感到疲憊。
這時我們可以問孩子:“媽媽也有些累,先休息以下好嗎?等一會再陪你玩。”有了玩樂的目標,孩子也不用擔心無事可做,自然願意休息片刻。陪孩子玩耍時,也要堅持完成一件事情,給孩子做“楷模”,在玩樂中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創造力。
寄語:孩子好似隱藏在大海中的寶藏,有些行為會“誤導”家長的判斷。我們要“慧眼識英”,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適當引導培養,你的孩子平時“坐立不安”嗎?你會選擇置之不理,還是參與行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