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大暑節氣在7月22日,星期三 (庚子年(鼠年)六月初二)。大暑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華南地區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在江南一帶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裡多雨,囤裡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在這炎熱時節,滴雨似黃金。
大暑節氣的養生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溼痺證等陽虛症,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1. 防情緒中暑
按照中醫“天人相應”之說,氣候變化會引起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思維紊亂等異常狀態,這是“情緒中暑”引起的。為防“情緒中暑”,一旦火氣上來,可以採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方法調整自己的情緒。
2. 補水宜喝粥
在大暑節氣養生,首要是補水。此時節喝藥粥能補氣清暑,健脾養胃。李時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大暑中醫篇
一、艾灸
艾草乃純陽之物,是被幾千年來的實踐所驗證的養陽扶正氣的中醫養生方法。用艾灸關元、中脘、大椎、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也能起到很好的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效果,從而補充人體所需陽氣。
隱白穴乃是升脾陽之大穴,於大暑節氣艾灸隱白穴,可扶脾回陽;此外艾灸去除脾胃溼寒,消除腹脹,同時能治療月經過多和痛經,以及牙齦出血。
二、貼三伏貼
“冬病夏治”是中醫學防治疾病的一個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旺盛的有利時機,透過適當內服或外用一些藥方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體現了中醫學中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整體觀念和重視預防疾病的理念。
“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人體皮膚溫度、溼度最大,皮膚鬆弛,毛孔最為開放,此時選取特定的穴位進行敷貼,所貼藥物更容易透過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發揮藥物作用。以達到增強機體免疫力,見到冬天發病次數,標本兼治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泡腳
我們常說足弱無長壽,腳太重要了。腳上有身體的六大經絡、66個穴位,腎經、脾經、肝經等都起源於腳,腳上有這些經絡的原穴。但由於雙腳距離心最遠,血流經的“路程”最長,氣血的迴圈最為緩慢,最容易造成經絡不通。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指出:"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是人體氣血執行通道。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出汗出不透,寒、溼等垃圾就堵在經絡裡,久而久之,經絡就不通了。
而夏天泡泡腳,從足部向上疏通經絡,加快全身的氣血迴圈,泡的時候微微出汗,經絡裡的垃圾就全排出來了!溼寒體質,怕冷的人,可適當加入紅花、艾葉,肉桂,茯苓,乾薑,炒白朮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