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齡和保姆的關係比和爸媽還好?父母的地位會被阿姨代替嗎
文丨福林媽咪
自從生了二胎,我是真的體會到了什麼叫一個人掰成兩半來用,雖然每天都在學習時間管理,可還是感覺力不從心。
老二需要照顧,老大不想忽視,工作還不想放下,家裡還要兼顧,所以我們慎重的找了個阿姨來幫忙。
託人找阿姨的時候,就有朋友告訴我,千萬別把老二整個交給阿姨來帶。
結果家人就發現,妹妹的性格和姐姐差異非常大。
姐姐乖巧懂事,妹妹卻喜歡和姐姐搶衣服穿,愛生氣、愛哭鬧。
更麻煩的是,爸爸教訓妹妹時,孩子就跑到阿姨那裡,阿姨對孩子什麼都順著來,爸媽反而管不了她了。
不得不說,這應該是每個父母都沒有辦法接受的事,儘管阿姨可能照顧孩子非常盡心。
這就很像是在古代的大家庭中,家裡有僕人,父母是不直接照顧孩子的,陪著孩子長大的,可能是奶媽、嬤嬤之類的角色,孩子對父母更多的是敬重,而這些帶孩子長大的人,才是他們心裡上的“媽媽”。
不是因為做的不好,而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需要重塑。
李湘這麼說,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她家也有一個阿姨,在自己家已經16年了,可以說就像是家裡的一份子一樣。
但是李湘發現,女兒王詩齡跟阿姨的關係,有時候會好到超過爸爸媽媽,讓她覺得女兒對她比對爸爸媽媽還親,這時候她就忍痛割愛,辭退了阿姨。
雖然阿姨走後,家裡亂了一個月,雖然李湘自己也不捨得,在阿姨走的時候哭了一夜。
她說:“為什麼?因為這是我的家,我有能力掌握我的家。”
0-3歲的孩子需要安全感,他對媽媽的需求,是那種可以完全信任隨時能找到的依賴感,這個角色應該是媽媽,不過可以由任何人來代替,爸爸可以,爺爺奶奶可以,阿姨也可以。
這個需求是完整的,不能削減,不能壓縮。
所以父母在分配的時候要考慮好,是自己來擔當這個角色,還是要把這個角色讓給阿姨。
很多孩子在習慣了阿姨的陪伴之後,是離不開她的,阿姨有事情回家,或者不做了,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次分離,有的孩子會哭著鬧著不同意,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
那具體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證生活的有序進行,同時照顧孩子的心理需求呢?
首先要做好主次的分配。
我記得閨蜜坐月子請的月嫂,是不管家裡的一切家務的,只負責帶寶寶和做月子餐,所以這個階段,阿姨的工作分配,可以是照顧寶寶為主。
1歲之前,孩子的需求更多是生理性的,滿足他吃喝拉撒和親密接觸的需求就可以,寶媽也不是完全不帶寶寶,像餵奶、安撫、哄睡等工作,自己做更好。
儘管他們帶娃更有經驗,但是寶媽也不能撒手不管,可以在阿姨的指導下親自帶娃,和寶寶建立深的情感連結。
前段時間福林還沒有開學,我帶兩個孩子在家辦公,忙不過來的時候就主要讓阿姨幫忙買菜做飯,以及幫我打下手。
比如給孩子餵奶喂輔食,準備奶粉和輔食的過程都是阿姨來,最後喂寶寶則儘量是我來,餵過之後收拾餐具也交給阿姨;孩子換尿布,準備新尿布、準備擦洗的清水、處理尿布,這些歸阿姨,我負責抱著孩子換,多和寶寶做眼神交流和肢體的接觸。
而假如你工作很忙,沒有條件和寶寶一起待太長時間,全天的時間都需要把孩子交給阿姨,那就只能在回到家之後,和寶寶進行更多的相處,更高質量的陪伴。晚上睡覺一定要和寶寶一起,因為晚上是孩子安全感的脆弱時期,更有利於寶寶建立和爸爸媽媽感情。
很多職場媽媽都是這樣模式,可能孩子白天不是和阿姨在一起,而是和爺爺奶奶在一起,但其實一樣,更喜歡爺爺奶奶的孩子也有很多。
所以說,養娃路上不能偷懶,我們偷過的懶,最終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成為以後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