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
處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在東漢的《四民月令》中有“處暑中,向秋節,浣故制新”的說法,也即是說過了處暑就到了秋天了,需要準備換季的衣服了,而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乾燥,往往會帶來颳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溼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秋雨。每每雨過之後,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
要注意的是,此時氣溫下降明顯,雨後豔陽當空,或許白天還會有些暑熱的感覺,但早晚的溫度下降已經很明顯了,晝夜溫差加大,人們往往不能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很適應,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尤其是對老人和孩子更是如此。
經絡養生關鍵
刺激推動血液的“泵”
在養生方面, 由於天氣漸涼,人們貪懶喜靜,缺少運動,肢端血液迴圈減弱,這就需要提高我們的血液迴圈能力了。
當血從下肢和上肢的遠心端流回心臟時除了有瓣膜的輔助外,在我們的身體裡還有其他特殊“結構”幫助血液迴流到心臟。當我們找到身體的“泵”的位置,透過相應的刺激方法,讓“泵”的功能更好,減輕心臟的負擔。
推動下肢血液的“泵”——胰腺點
胰腺點,小腿脾經部分上三分之一範圍內出現的硬結。附近有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刺激胰腺點可以緩解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肌肉張力,提高回血功能。中醫當中說胰腺點位於脾經之內,上下則有陰陵泉、三陰交等穴位。脾主運化、主統血,刺激胰腺點可以提高脾的轉運功能。
除了胰腺點外,在足太陰脾經上還有其他的穴位有相應的作用。如衝門穴、箕門穴、血海穴、陰陵泉穴和三陰交穴。
具體方法:除透過彈撥胰腺點,刺激陽性反應點外,還有一個簡單方法,可以幫助回血。如下圖,伸直雙腿,腳跟足向後。堅持3-5秒。重複3-5組。
推動上肢血液的“泵”——下青靈穴
下青靈穴處在手少陰心經的路線上,心臟功能缺損的人往往在上肢內側有明顯的早期的疼痛。所以下青靈穴出現問題,通常表示為心臟功能出現問題。
具體方法:拇指壓住下青靈穴,然後做握拳曲腕的動作。持續幾秒,然後緩慢鬆開,重複幾次。
增強五臟
熱水泡腳
泡腳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加快新陳代謝,有利於排除糟粕,代謝出存積於人體的毒素,從而改善人體的免疫力,增強機體,如俗語常說的“秋天泡腳,潤肺濡腸”。
一般是晚上入睡前1到2個小時是最佳的,水溫控制在40℃左右,時間一般是15到20分鐘,微微出汗並是泡腳取得療效的最好狀態。在泡腳之前,可以切幾片生薑於熱水中,生薑,性溫,可以促進人體氣血迴圈,使血液快速到達身體各個部位以營養全身。
泡完之後先對湧泉穴進行摩擦:坐於椅子上,先將右腳架在左腿上,以右手握住腳趾,再用左手摩擦右腳心的湧泉穴,直至腳心發熱,再將左腳架在右腿上,以右手摩擦左腳心的湧泉穴直至腳心發熱。再對雙側太溪穴進行按揉約3分鐘,產生酸脹或發麻的感覺為止,也可對太溪穴進行溫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