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但這個育兒觀卻被“啪啪”打臉,太諷刺了

由 慕容亦凝 釋出於 健康

“孩子哭不抱,不哭才抱”,你是否聽過這樣的育兒觀點?前幾天收到粉絲私信我,向我請教這樣的育兒觀點是不是正確的,我肯定的告訴她,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0-3歲前孩子哭不抱:這個階段的孩子,哭都是有原因的,不能等孩子不哭了才抱。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語言能力還不是很發達,許多事情都是靠哭來表達的,比如:餓了,渴了,尿布該換了,過冷或者過熱,衣服不合適,蚊蟲叮咬等等原因,孩子都會哭鬧。

Tips:如果孩子很容易哭鬧,有可能是因為缺鈣,這會引起煩躁、夜裡驚醒、而且也容易啼哭。

3歲以後哭鬧不管: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哭鬧,可能是因為父母忽視了自己,想引起家長的注意,如果一味的不理,對於孩子建立完整人格有著很大的影響。

他們有著獨立性和依賴性,會一邊尋求獨立,一邊又強烈的依賴家長,這正是孩子尋求安全感的表現。如果家長不理他們的哭鬧,孩子則會很驚恐,導致安全感缺失,對將來的成長很不利。

這個時期是孩子與家人形成親密情感關係的敏感期,如果對孩子的哭鬧,家長置之不理,他們會對父母缺失信任感,還有可能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礙,在將來的人生中很難和其他人建立信任感和情感關係。

這樣育兒觀的創始人都悲劇了

孩子哭不去抱,不哭了再去抱,這樣的育兒觀叫做“哭聲免疫法”。哭聲免疫法,創始人是約翰·華生,來自美國,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

他覺得透過這種方法,能讓孩子養成一種獨立的習慣,希望能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寶寶。很多人透過這種育兒觀點,的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位創始人約翰·華生,他的女兒和兒子卻出現過自殺行為,究其原因竟然是因為“缺少愛”,“啪啪”打臉不,真是太諷刺了!

據心理學研究專家的長期研究表明,在嬰幼兒時期用哭聲免疫法教育的孩子,在長大後相對來說更容易出現一些比如:抑鬱症、幻想症等心理疾病。主要的原因就是,童年時期的心理安全感不夠所導致的。

所以,在嬰幼兒時期,哭鬧抱與不抱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寶媽A:“寶寶剛哭,爸爸就心疼跑去哄,現在都嬌氣了,一有什麼事就哭。”

寶媽B:“寶寶一哭就哄,怕養成習慣,以後就麻煩了。但不哄,看著又心疼”

寶媽C:“寶寶哭了,不要責罵孩子,這是寶寶表達情緒的方式。要哄哄他抱抱他,這樣寶寶才有安全感。”

孩子哭鬧怎麼辦?不同時期處理方式不一樣

相比這些寶媽,你是怎麼帶的孩子呢?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階段,哭鬧,抱與不抱,主要是看孩子的表現。

嬰幼兒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應該多抱抱。哭鬧,是他們表達自己的最好的方式,餓了,或者想喝水了,或者要換尿布了,他們都要用哭來表達。

父母在寶寶這個時期,就應該多觀察一下他們的需求,從孩子剪掉臍帶那一刻,並不是真正的和母親分離了,他們的依賴性還存在,所以家長們應該多安撫,別冷漠的看著他們哭鬧。

過度到3歲時:這個時期的孩子,是矛盾的綜合體,既想脫離父母的掌控,又特別的依賴家長。比如:吃飯時要自己拿筷子,雖然不會用,也不要你喂,一點一點自己吃,但是你不喂又和你大哭,這就是既想脫離掌控,又存在依賴,所以家長就要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來逐漸引導孩子學會自己用筷子,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衣服。

有的孩子哭鬧是因為家長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好的要求父母可以滿足,不好的就要堅決抵制,像我們家孩子在3歲時,迷戀上了棒棒糖,他都會在吃完一個以後,還想要另一個,於是撒潑打滾,大哭大鬧,而我就靜靜的看著他,等他哭累了,才去抱抱他。

並且告訴他,一天只能吃一個,這是規定,任何人都要遵守。到現在為止,給孩子立的規矩,他都會嚴格的遵守,比如:吃飯十五分鐘,早上7點要起床,糖一天只能吃一個,每天看電視不能超過一個小時等等。

父母既然已經立了規矩,首先就要自己去遵守,不管孩子怎麼哭鬧,都不能心軟。這對孩子建立遵守秩序的習慣,有著深遠的影響。

寄語:

孩子哭鬧,要及時的知道孩子為什麼哭鬧,然後在採取一定的手段,或抱抱,或看著他哭完。在育兒的路上,有很多看著很微小的細節,卻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希望父母在育兒路上,少入一些坑,少些磕磕絆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