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在這裡看到大家的身影,養生大家並不陌生,但如何養生,如何使我們的身體達到平衡點,這其中的方法最為關鍵。在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東西是什麼?不同的人不有同的答案,有的人說是快樂,有的人說是金錢,有的人說是家庭。您的答案是什麼呢?就我個人來說,健康養生對我的意義,不能不說非常重大,身體好則萬事順。所以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注重自己的生活質量,注意飲食衛生,調整生活節奏和規律,做一個健康的人....那麼在這裡我將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養生經驗。
1、病從何來?
古人云,“寧事溫補、勿事寒涼”.現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從小生活在空調、冰箱、冷飲無處不在裡,女性們更是為了美麗穿露臍裝,露背裝。大量使用寒涼藥物,激素。
貪食生冷食物,甚至常年穿裙子騎電動車,損耗了身體的陽氣,造成免疫力低下,身體各系統功能失調,被寒涼所傷,而引發了各種疼痛,亞健康,終身病,慢性病。
2、病從何去?
最好的辦法是灸關元穴,和足三里,中脘穴。補充身體的元陽。這是治本。同時配合灸區域性疼痛點。這是治標。
3、足三里有什麼作用?
經過大量的案例表明常灸三里穴,能夠防治二十多種疾病,又無一絲的毒副作用,確實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強壯身體、提高人體免疫、增強抗病能力、有益壽延年的功效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足三里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的作用。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足三里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對於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欲,幫助消化;在神經系統方面,可促進腦細胞機能的恢復,提高大腦皮層細胞的工作能力;在迴圈系統、血液系統方面,可以改功能,調節心律,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血糖量;
在內分泌系統方面,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雙向性良性調節作用,提高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能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顯,對於、呃逆、噯氣、腸炎、痢疾、便秘、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腎結石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4、感冒怎麼灸?
灸大椎,效果非常快,大部分患者灸一次就可以治好。大椎穴要灸到皮膚髮紅髮潮為佳;每次操作做到有汗微出效果最好。
5、體質熱的人是不是不能灸?
灸具有雙向調節功能,經過的傳導,來調整身體的寒熱虛實。熱症施灸,《類經》說“因其勢而解之、散之、升之、揚之,如開起窗,如揭起被,皆謂之發”,艾火施灸可以使血管擴張,血流加速,腠理宣通。
從而達到“火鬱發之”的散熱退熱祛邪外出的目的,所以稱“火有拔山之力,開門驅邪之功”。所以,大家不必害怕,我們身體的功能很神奇,正氣內生,寒熱之邪自然出矣。所以熱性之人可灸!
比如,對於扁桃體發炎,咽喉疼痛牙痛的患者,灸大椎,大部分患者會感覺咽喉有溼潤感,症狀減輕。
6、遺精怎麼灸?
灸關元為主。配合中脘,足三里。睡覺前也可以灸湧泉穴。
7、艾灸有沒有季節的?
沒有。任何季節都可以灸。網友問,有人說夏天不能,灸夏天是往外發的,灸是往裡的,說是會衝。類似這樣的觀點純屬無稽之談,四時皆可扶陽。雖然春天樹木發芽時人體的病容易復發。
此時人體陽氣生髮,灸時效果比較好,以及冬病夏治,三伏天灸時效果比較好,等等,都是相對而言,但是夏天艾灸,除溼驅寒,多出汗效果更好些。
如果有什麼毛病,早灸早好,根本沒有必要等到特定的節氣再灸。
8、為什麼艾火能壯陽氣呢?
古代燧人氏以艾絨鑽木取火,見艾可以產生火,古人就把太陽稱為天之陽,把艾稱為地之陽。艾之火是純陽之火,具有走三陰通十二經之功,灸火連續燃燒,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又因和臟腑相互聯絡,能使陽氣通達。
特別是關元穴,是足三陰與任脈之會,又居下焦真陰真陽關鎖於此,稱之為,故灸此溫熱之氣,能直達精宮以助元陽。元陽,為之真陽,是陽氣活動的動力。
也可以說關元,是陽氣之源,不懈的灸關元,可以打通,大補元陽。再加上艾灸的特殊配方,使得艾燃燒時產生特殊頻率的輻射,使其補陽之力更加顯著,從而達到養生壯陽之功。
9、為什麼有些人艾灸後會暫時有疾病加重的反應?
艾灸後常常會有疾病加重的反應,這是交戰的正常現象,那麼病邪在體內寄居很久,他也不會輕而易舉的乖乖就範。所以這時候就免不了有反應,你用艾灸的方式激發正氣想把趕出,那麼就先頑強抵抗。
這時的正氣不足,而旺盛的時候,當然你會有各種不適反應出來。當你逐漸艾灸,體內慢慢累計了很多正氣的時候,這時的病邪就會逐漸地趕出體外了。
10、灸後出現口乾舌燥怎麼辦?
很多人艾灸後會出現口乾舌燥,這也是艾灸的一種反應,這種現象表明正在調整,陽不勝陰,這時要多喝白開水或者小米米湯。此時患者會覺得喉嚨異常幹痛。
這是病邪(寒邪)逐漸外發時的必然症狀(病邪被到哪裡,哪裡就會出現西醫所謂的炎症,此時許多中醫專家都會任認為灸過火了,會立即停止治療,使得功虧一簣)。
11、什麼情況下不能灸?
1)孕婦不灸
2)嚴重心臟病慎灸
3)區域性紅腫熱痛慎灸
4)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5)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6)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病患者等忌灸。
12、針與灸有什麼區別?
針只能通經脈,不能補元陽。灸在補元陽的同時也能通經脈。針刺療法雖有“補瀉、迎隨”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療“不盛不虛”的症狀;而灸不問虛實寒熱,都可以使用灸法。
13、不知道穴位能灸嗎?
能,那裡不舒服灸那裡。中醫把這種方法叫阿是穴或天應穴。區域性疼痛點必定是那裡氣血經脈不通造成的,灸區域性可以直接通經脈,調氣血,驅病邪。
14、艾味有害嗎?
艾味無毒。人類用艾的歷史上萬年。現在研究表明,艾煙中對人體有益的成分有幾十種。而且,在臨床中發現,艾煙對戒菸有非常顯著而快速的作用。
15、暖水袋或紅外線理療儀或電針能代替艾嗎?
不能。艾燃燒時能產生特殊的短紅外線,滲透力是普通長紅外線的3到4倍,對人體的滲透力在10mm以上,能夠啟用細胞免疫啟用素,提高人體特殊免疫力。艾灸同時具有自動找病位和通經脈的功能。
中醫研究機構用其他藥材好其他各種物質各種物理化學方法射線等等與艾做對比研究,結果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人類上萬年唯獨以艾為主做灸的原材料,自有原因。艾灸以打通作為根除慢性病終身病的基礎,唯一選擇只能是艾。
16、艾灸的隔衣服灸盒灸法有什特點?
使得滲透力源源不斷的作用於所炙之處,不但方便,舒服,而且治療效果比直接灸或其他工具更加好。
17、灸時可以配合食療嗎?
可以。艾灸在使用一週之內,大部分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大大改善。體質虛弱的可以吃一些高質量的飲食。火氣大的喝小米米湯。腫瘤患者每天早上吃薏苡仁粥,能夠有效防止復發。
18、灸後口乾眼澀起疙瘩,是不是灸的上火了?
不是。是灸把你體內本來淤積的燥熱之氣被灸宣洩出來了。再灸,這些燥火就沒有了。灸火不傷人。喝水既可。晚上小米粥最養人。
19、灸時飲食注意什麼?
宜清淡,忌辛辣。
20、灸是不是傷陰上火?
這種觀點是受溫病學派的影響,想當然得出的結論。有患者常常灸關元幾個月,沒有上火。親身實踐,自有結論。
21、艾灸的四穴養生有沒有時間講究或先後次序?
隨時可灸,因為人體隨時在消耗。沒有先後次序。怎麼方便怎麼來。
22、陰虛能灸嗎?
認為火證和陰虛不能灸這是個天大的誤區。許多人把中醫辨證論治的陽虛,陰虛,燥熱和艾灸的純陽混為一談了。灸是用火調動人體的氣機,調體已經出現不平衡的各系統功能,灸是補純陽的。元氣足,氣血寒熱虛實自會調和。
23、不論寒熱虛實都能灸嗎?
《醫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24、為什麼針藥無愈的病症灸能治癒?
是因為針刺是透過調動元氣來通經脈的,如果患者元氣足,以針通經脈,療效立竿見影;如果患者元氣虛,無足夠元氣可調,自然療效不佳。而元氣虛弱的人。
一般胃功能吸收極差,是很難完全消化吸收藥物的,故而稱針藥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不經過腸胃而直接將熱力作用於經脈以祛除寒邪,通調經脈。
25、長期體質虛弱者怎麼灸?
灸關元,中脘,足三里。
26、自汗盜汗怎麼灸?
自汗、盜汗實際都屬於陽虛證,而絕大多數中醫卻都認為盜汗屬於陰虛。盜汗出現在夜間,夜間雖然是陽氣潛藏之時,然而夜間卻是陰盛之候,陰(邪)盛可以逼陽於外,陽浮外亡,故汗出,曰盜汗。灸關元。
27、咳嗽怎麼灸?
治內傷咳嗽,用重灸關元穴或中脘穴的方法,可以完全治癒。若想快速止咳,也可先灸肺俞各5~10壯,不可過多。
現在喉源性咳嗽非常多,根本原因是咽喉區域性過敏引起,輸液或止咳藥效果不佳。特點以咽喉發癢即咳嗽。臨床常用甘草片,咳特靈,感冒通同時服用,嚴重者加止嗽立效丸。效果極佳。
28、總是不斷的感冒怎麼灸?
平時灸關元,足三里,中脘,提高免疫力。感冒時灸大椎。不論寒感冒還是火感冒,都可以灸大椎。
29、類風溼怎麼根治?
由於陽氣虛弱,同時久居溼地,才會造成風溼和類風溼病證。在發達國家,類風溼病被稱為第二號癌症,西醫認為是不治之症,只能用激素來減輕患者的病痛,而用中國的灸療,治癒率非常高。
若用重灸法,對關元穴、中脘穴施以重灸,當灸至200壯以後,熱量會通竄到四肢的各個關節,未有不愈者,從臨床實踐的經驗和理論來看,灸法是根除類風溼病的最有效方法。
灸關元,中脘,足三里,以及區域性疼痛點。
30、腰椎骨刺、頸椎病怎麼灸?
治療腰椎骨刺只在患處重灸即可,方法與治療坐骨神經痛的方法相同。同時灸關元,中脘,足三里。頸椎病主要是長期低頭工作造成的,長時間低頭會使頸部肌肉緊張而勞損,治療應以灸大椎才能治癒。
以上所說的您學會了嗎,科學養生使我們越來越長壽,當然好的心情更加重要。以上所說如果您沒看夠也沒有關係,關注我,將帶您一起探尋養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