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才不是你的!是我先看到的!”五歲的小芳和小芬又在家中因為一件玩具而爭執不斷。這在劉女士的家中已成常態,最近自家的兩個孩子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在一起玩耍的時候願意一起分享玩具一起玩,而是在當自己玩具的守護者,在雙方都在時還要暗戳戳地盯著對方是否會把自己玩具搶走。
儘管她們手上持有的不一定就是原先自己所擁有的,但只要看上了就會互相爭吵。這樣的變化令劉媽媽既頭疼又難過,兩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她也無法做到玩具分配完全公平,就算公平也容易被孩子們因爭執戰被打斷。
更讓劉女士難過的是平日裡孩子總是會把自己的玩具玩得東一個西一個,劉女士在囑咐孩子玩完的玩具應該放回原處但孩子也不怎麼聽,因此大部分玩具還是需要由劉女士出馬送它們“回家”。但她的兩個孩子卻不領情,認為這是她們的玩具應該由她們處置,這讓辛苦劉媽媽很是傷心。
孩子的”自私“,其實是一種成長的表現
上述案例中的情況在各個家庭之中都有存在,很多家長都認為這是孩子變得自私了,不會分享。但事實上這種情況表明的是孩子進入了“物權敏感期”。那麼什麼是“物權敏感期”呢?
這是大部分孩子都會有的時期,主要是由於他們對物品的歸屬還沒有完全的認知。她們對外界與自我的界限模糊就容易出現將身邊的事物特別是自己喜歡的事物認為是專屬於自己一人的錯誤認知。這種時期並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主要還是因人而異。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
首先是由於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形成。自我意識是一個人認識外界的客觀事物的條件,倘若一個人還不夠明白自己,以及自己的物品,就無法做到區別自己和周圍。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加以控制與調節的先決條件。其能夠幫助一個人塑造一個完整的個性,對人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萌芽,其中“物權意識”也初步發展,他們很難明確的區別出哪些物品是屬於自己的,只能夠有意識帶領自己,出現下意識地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表達屬於自己的想法。
其次,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就是個人對自己的行為的調控,孩子會透過控制自己的玩具來實現自己的能力。在上述案例之中,孩子出現了對於自己的物品想要自己管理,自己存放,而對媽媽的幫助並不領情的情況。這就是孩子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產生的自我控制,其能夠讓孩子體會到自我能力,而他們的行動範圍內,對於認定是自己的東西就會具有能動性地去實現自我調控來證實實現自己的能力。
那麼當孩子出現了“物權敏感期”的表現特徵時,寶媽寶爸們應該怎麼做
1、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構建自我孩子與外界的邊界線。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這話一點也不假。孩子年紀尚淺,不諳世事。自我意識都是一點一點的萌發的。出現對自我以及外界界限混淆的情況時,家長千萬不要責備於孩子,這只是因為他們還不懂而已。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就應該保持耐心,不斷地明確告知孩子哪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屬於別人的。為孩子構建一道自己與外界的邊界線,久而久之在家長的耳聞目染下孩子就能夠明白體會到這條界限的存在,減少“物權敏感期”的影響。
2、 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自然地教會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有時候就會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產生霸佔心理,而雖然家長處於對孩子的疼愛對於一些小事物選擇都讓給孩子。但是這可能會加重孩子對自我所屬事物的錯誤認知。久而久之會讓孩子養成習慣,對其未來成長是不好的。家長應該在生活中就與孩子互相分享讓孩子養成習慣。或者孩子經常會出去與其他小朋友玩,這時家長更應該抓住機會向孩子自然地傳遞他人將自己的物品分享給自己或是自己將自己的物品分享給別人的快樂。
結語:
卡耐基夫人說:“不要太注意家庭的外觀及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家庭裡特有的,充滿了愛、溫暖與明朗的氣氛。”
想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家長要給孩子構建一個邊界感,透過生活小事為孩子教育構建外界邊界線,讓孩子感受分享的美好輕鬆度過這一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家長對孩子的愛意和維護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