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藥物作用機理

DMARD是一類具有控制病情作用但來源不同的治療風溼病藥物的總稱部分屬免疫抑制劑。主要藥物有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羥氯喹、來氟米特、金製劑、青黴胺、硫唑嘌呤、環磷醯胺、環孢素、嗎替麥考酚酸、沙利度胺等。

甲氨蝶呤是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劑抑制嘌呤和嘧啶的代謝具有減少抗原依賴T淋巴細胞增殖增加細胞外腺苷釋放促進腺苷介導的抑制炎性反應的作用。甲氨蝶呤小劑量應用對預防遠期併發症、維持疾病的穩定狀態具有重要作用。甲氨蝶呤具有起效相對快、有效抑制骨關節破壞、嚴重不良反應少、服用方便和價格低廉等特點。甲氨蝶呤治療RA療效顯著可最大限度地抑制滑膜炎症防止關節損傷少部分患者可達到臨床緩解有明顯的關節保護作用。甲氨蝶呤的主要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及肺間質改變、骨髓抑制等用葉酸可以減少其不良反應發生。

柳氮磺吡啶作用機制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並能減少血液迴圈中活化的淋巴細胞使IgM型類風溼因子滴度明顯下降。其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肝功異常和皮疹偶有骨髓抑制磺胺類過敏者禁用。

羥氯喹主要是抑制抗原提呈細胞的提呈功能並阻止炎症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21的釋放羥氯喹服用後3-4個月療效達到高峰如連續使用半年仍無效時應更換。羥氯喹可引起視網膜變性故服藥過程中每半年檢查一次眼底。此外竇房結功能不全、心動過緩及傳導阻滯等患者禁用。

來氟米特可影響核糖核酸及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還可抑制T淋巴細胞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從而抑制了免疫反應。不良反應主要有胃腸道反應如腹瀉等還可有脫髮、皮疹等也可出現肝酶增高和白細胞減少、高血壓等。

硫唑嘌呤透過抑制肌苷酸的合成從而干擾腺嘌呤、鳥嘌呤、核糖核苷酸合成抑制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合成。主要作用於T淋巴細胞並抑制單核細胞產生及其功能抑制遲髮型超敏反應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合成較大劑量還能抑制免疫球蛋白M(IgM)的合成使補體量升高減少類風溼因子的生成也有抗炎作用從而緩解類風溼關節炎關節腫脹和疼痛對防止發生骨侵蝕或促進骨侵蝕癒合有治療作用。常用於有全身表現或併發結締組織病的類風溼關節炎病人。硫唑嘌呤應用中常見副作用有噁心、嘔吐偶可發生胰腺炎和膽汁淤滯性肝炎一般都在服藥數週內發生。偶見骨髓抑制出現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等尤其是粒細胞缺乏一般與劑量相關。

環磷醯胺使T及B淋巴細胞絕對數目減少早期對B淋巴細胞更明顯明顯抑制了淋巴細胞對特異性抗原刺激後的母細胞轉化抑制對新抗原的抗體反應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環磷醯胺可以改善類風溼關節炎的病情防止骨侵蝕對治療類風溼血管炎有一定療效。環磷醯胺副作用較大常見的有噁心、嘔吐、腹瀉一般較輕用藥3-4周後可引起脫髮可抑制骨髓出現白細胞下降尤其是粒細胞血小板也可下降。由於環磷醯胺的活性代謝產物主要經由尿液排出對膀胱粘膜有刺激作用從而導致出血性膀胱炎另外可有黃疽、凝血酶原減低、潰瘍性結腸炎、腎小管壞死;;還能引起月經不調、閉經、精子減少。此外環磷醯胺偶可誘發膀胱癌由於遠期致癌問題較少用於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可作為聯合用藥選擇之一。

嗎替麥考酚酸酯(MMF)其機制是選擇性抑制與排斥反應有關的T、B淋巴細胞。臨床觀察服用MMF3個月以後患者關節受累數目減少關節功能改善且外周血的類風溼因子消失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細胞總數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不良反應主要集中在免疫抑制合併感染。環孢素用於重症類風溼關節炎無骨髓抑制作用主要不良反應為血肌酐和血壓上升等。

沙利度胺是穀氨酸衍生物能有效抑制TNF-α等多種炎症因子的表達延緩類風溼關節炎的發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48 字。

轉載請註明: 類風溼關節炎藥物作用機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