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出第一聲“媽媽”,是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時刻,可以說從寶寶出生開始,爸媽們就始終在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怎樣才能讓孩子更早地學會叫“媽媽”,讓寶寶的語言發育快人一步呢?在孩子咿呀學語時候,爸媽們需要做好三件事。
方妍的寶寶快一歲了,眼看小區裡其他的一歲娃,早都已經學會說很多的詞語,有的孩子甚至能簡單和大人溝通,方妍心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前幾天帶寶寶去做常規體檢,方妍裝作有一搭沒一搭地跟醫生聊天,言語裡卻難掩自己的心急。
“哎呀,我看想他這麼大的孩子,好多都會說話了,我家這個就是笨,真是沒招兒。”
醫生卻和藹地笑了,說:“別急,目前來看孩子發育正常,過段時間就會說了,你可以適當去引導,平時多跟孩子聊聊天。”
方妍感到很疑惑:“他又不會說話,我跟他聊哪門子的天?”沒想到醫生說:“多跟孩子說話,他的語言發育才能加快,親子互動對語言發育有促進效果,別忽視了你的作用。”
媽媽們可能會感到不解,小傢伙一個字都不會說,談什麼語言發育?其實從出生開始,小傢伙就在努力說話呢,每一句“啊啊啊”,都是寶寶在努力和你溝通。
- 1~2月齡的小傢伙,只能發出簡單的叫聲,卻可以用眼神與大人溝通。
- 3~4月齡後,寶寶真正開始咿呀學語,模仿大人的樣子嗷嗷叫,對爸媽說話非常好奇。
- 5~6月齡左右,寶寶們就可以發出模糊的音節了,細心的寶媽,這個時候幾乎是可以聽懂寶寶說話的。
最早的寶寶7月齡就說出了第一句“媽媽”,絕大多數寶寶在9~12月齡第一次開口說話,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家裡的“話匣子”,成天侃起來沒完。
2011年研究顯示,學語較慢的孩子,未來可能會在社交、讀寫和專注力方面較為落後。
有人認為“貴人學語遲”,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如果孩子超過2歲還沒有學會說話,爸媽們真的需要帶娃去醫院做檢查了。
美國羅格斯大學嬰兒研究室主任艾普爾·貝納西還發現,90%以上的語言發育滯後是先天因素所致,也就是說,寶寶學語慢可能和遺傳因素有關。
讓寶寶更快開口說話,並不是爸媽們的攀比心理作祟,而是確實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如何引導寶寶早日叫“媽媽”?爸媽們在寶寶咿呀學語的時候,做好這三件事,或許可以給寶寶提供很大的幫助。
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細心的爸媽會發現,當我們跟孩子對話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地說出“寶寶語”,語氣自動切換成慢語速、高音調的方式,這種語言更容易吸引寶寶的興趣。
爸媽們千萬別覺得自己看上去“傻傻的”,這樣的方法引導寶寶學語,是更加有效的。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給孩子念長篇大論,小傢伙的興趣就被耗沒啦。
2. 注意和寶寶互動
在我們和寶寶說話的同時,小傢伙也在努力地和我們講話,彼此互動是非常重要的。
爸媽們不要只是單方面地去輸出,也要多聆聽小傢伙們說話,有來有回,才能讓寶寶感受到其中的樂趣。
3. 將語言融入生活
- 多結合實際的情景去創造對話,比如在餵奶的時候,可以跟寶寶說:“寶寶餓了吧,快來吃neinei啦!”
- 換尿布的時候,可以跟寶寶說:“小寶貝拉臭臭了,來,媽媽幫你換褲褲,洗洗乾淨,這樣才舒服哦~”
每次和寶寶肢體互動,都用簡單的語言去描繪和互動,讓寶寶更容易理解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小傢伙才會學得更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