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風、寒、暑、溼、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中,殺傷力最強的是溼邪。所以有“溼邪在,百病在,溼邪除,百病無”的說法,溼氣過多對我們的健康有很嚴重的影響。
現代人已習慣於非自然的生活環境,冬有暖氣夏有空調,讓我們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時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加之缺乏一定的運動勞作,極容易導致體內溼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讓我們的身體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很多老年病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亞健康人群越來越多。
自測體內是否有溼氣
1、看狀態
溼氣明顯的人常常感到身心疲倦,頭腦不清爽,渾身痠痛,皮膚油膩愛長痘長斑,這是溼氣黏滯,阻滯經絡的表現。
2、看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有溼症的人舌苔厚膩發白或發黃(白為寒黃為熱),有齒印,常伴有口乾,口臭,嗓子也不清爽,總感覺有痰卡在喉嚨裡。
3、看大便
正常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溼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
大便粘馬桶,衝不乾淨,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溼了。
4、看形體
虛胖體質的人多有水溼,下半身容易水腫,小腿肚子易感到發酸、發沉,小肚子很大,而且瘦身後容易反彈。
這些雖然都是小問題,但溼氣不除,久積成毒,很多人患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很多都跟溼邪有關。
祛溼四神
溼氣重,最好的方法是內部調理,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載:“諸溼腫滿,皆屬脾”, 脾主運化,脾胃功能好,才能把體內多餘的溼氣運化出去。所以,不健脾的祛溼都是耍流氓。
“祛溼四神”分別是:薏仁、芡實、山藥、茯苓。
芡實,味甘澀、性平,可調整消耗的脾胃功能,補益脾胃,具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特點,任何季節食用都非常適合。也可以用來做藥膳,改善寶寶消化不良、脾胃不健的情況。
茯苓,茯苓為九大仙草之一,《神農本草經》記載其可安神,可祛溼,為歷代養生家所喜愛,蘇轍、黃庭堅、康熙、慈禧都對它讚不絕口。
山藥,味甘性平,入肺經、脾經和腎經。想要用山藥祛溼,一般都要和其他的進行配伍,比如茯苓,薏米等。
薏仁,利尿祛溼消腫的功能很強大,但性偏涼,畏寒怕冷、手腳發涼、舌苔白膩的偏寒性體質人群,不適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