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海南省即將進入高溫多雨季節
各種野生菌類及植物
進入生長旺盛期
誤採誤食
有毒野生蘑菇、麻風果等有毒植物
引起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
即將進入高發期
近日,海南省疾控中心
公佈36種海南省常見毒蘑菇
並提醒餐飲單位和公眾等
不要自行採摘、食用、製售
野生蘑菇和麻風果等野生植物
36種海南省常見毒蘑菇
小心誤食中毒
海南省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監測與標準室負責人王吉曉表示,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鑑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並藉助一定的儀器裝置,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有毒蘑菇菌絲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無毒品種的野生蘑菇,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
毒蘑菇所含毒素較複雜,或因地區、季節、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中毒潛伏期為2-24小時,有的僅為10分鐘左右。
誤食毒蘑菇引發肝損害中毒最為兇險,表現為噁心、嘔吐、肝區疼痛等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症狀。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
王吉曉提醒,每年5月至11月份是海南省誤採誤食毒蘑菇引發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的高發季節,需要特別關注。
近日,海南省疾控中心公佈36種海南省常見毒蘑菇,灰蓋粉褶鵝膏、小致命鵝膏、海南歧蓋傘、大青褶傘等36種毒蘑菇,其中灰蓋粉褶鵝膏、小致命鵝膏等9種蘑菇為劇毒,誤食會導致肝損害、腎衰竭等。
其中,大青褶傘又稱鉛綠褶菇,一年四季均有分佈(3-12月份),集中出現在6-10月份,常生長於公園或小區草坪上,菜地裡,路邊草地、黃底,鋸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儼然成了離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種類,佔海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半數以上。
常有兒童誤採誤食麻風果中毒
每年6-10月是高發季
麻風果,別名假花生、木花生等,是麻風樹的果實。
麻風果成熟前後的顏色對比以及果子剖開後的果仁形狀、顏色。海南省疾控中心提供
麻風樹全株有毒,其中麻風果的種子毒性最大。種子腰果形狀、乳白色、味道似生花生,含毒性蛋白,有腹瀉、催吐、溶血作用。食2-3粒即引起頭昏、嘔吐、腹痛、腹瀉,多食症狀加重,有呼吸困難、皮膚青紫、迴圈衰竭,並有少尿、血尿及明顯溶血現象,最後虛脫死亡。
麻風果生於平地、路旁和灌叢中,多為栽培(海南省居民常把它插在地上圍成籬笆,然後它會自然生枝長果),也有野生。
王吉曉表示,在海南,麻風樹主要分佈於海口、三亞、五指山、瓊中、文昌、東方、昌江、儋州、保亭、萬寧、臨高、澄邁、樂東、陵水等市縣。常有散居兒童、中小學生在路邊、村莊誤採誤食而引起中毒,中毒案例幾乎每年都有發生。其中,每年6-10月份是海南省誤採誤食麻風果引發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發季節,需要特別關注。
毒蘑菇、麻風果等中毒尚無特效療法
應儘早催吐就醫
“目前,對毒蘑菇、麻風果等中毒尚無特效療法。”王吉曉提醒,一旦誤食野生蘑菇、麻風果等野生植物後出現疑似中毒症狀,應儘早採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出毒素。催吐後應儘快到醫院接受治療,並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就診時最好攜帶剩餘蘑菇或麻風果等野生植物樣品,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
同時,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經治療後,急性胃腸炎症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給人以病癒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透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臟器官,侵害了實質臟器,會在1~2天后病情迅速惡化,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
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狀緩解時,仍應留在醫院積極接受治療,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病情穩定好轉再出院。
如何預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王吉曉表示,首先,不採摘。不要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採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由於鑑別毒蘑菇並不容易,廣大群眾不要輕易採摘。學校、住房等周圍要注意避免種植、栽培麻風果等有(含)毒植物,發現可疑植物要及時清除,防止誤採誤食。
其次,不購買。不要在路邊攤販購買野生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不購買來源不明、辨識不清種類的野生蘑菇。
第三,不食用。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特別是候鳥人群要慎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民俗旅遊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學校、幼兒園要做好學生、學前兒童的健康知識和食品安全知識教育。
第四,不要嘗試用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為很多方法都是訛傳,並沒有科學依據,即使是專家也需要用到專業的儀器才能分辨不同的品種。
關於毒蘑菇的幾種常見錯誤說法來源:新海南、南海網、南國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