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就是終止的意思。暑就是熱的意思,和大暑、小暑中“暑”意思相同。因此處暑也可以理解為“出暑”,所表示的就是炎熱即將過去,暑氣也將要結束。
處暑過後天氣轉涼,氣候從暑熱逐漸向寒冷過渡。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氣候特徵明顯,自然界陽氣開始收斂,人體陽氣也隨之開始逐漸收斂,此時應該順應節氣,調整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案。
處暑後起居養生!
1.每天多睡1小時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們應早睡早起,保證睡眠充足,每天應比夏季多睡1個小時。早睡可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則有助於肺氣的舒暢。午睡也是處暑時的養生之道,透過午睡可彌補夜晚睡眠不足,有利於緩解秋乏。
2.早晚適量新增衣物
處暑後由於天氣逐漸轉涼,晝夜溫差加大,早晚應適當添衣。但因處暑時正值初秋,此時暑熱未消,因此添衣時可遵循“春捂秋凍”的養生原則,不宜一下子添得過多,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宜。
3.護理好肚臍部,防治腸胃病
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寒氣最容易穿透彌散。
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而嘔吐。尤其是女性朋友,時間長了,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部位,還易導致痛經、月經不調的症狀。
中藥補氣血,提升精氣神處暑後,陽氣衰退,寒氣漸長。
相信很多女性朋友,體虛的人,還有中老年人,都感受到了其中的轉變。有的人手腳冰涼,有的感覺自己氣虛無力,有的動不動就感冒,更多的人容易犯困!這些症狀多為氣血不足導致的!
從中醫角度講,氣是人體的動力,血是這個動力的源泉。
氣虛,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出現畏寒肢冷、自汗、易感冒、頭暈耳鳴、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等症狀。血虛則皮膚乾燥、面色萎黃、毛髮枯萎、頭暈目眩、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女性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等症狀。
初秋時,自然界陽氣整體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陰氣(寒氣)呈現一個波動性的上升趨勢,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陽消陰長”,此消彼長下人體更易氣血不足。中醫認為,人體要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故在秋季應顧護陰氣,補益氣血,使其收斂潛藏,方為秋季養生之重。
此時氣血充盈,不但能滋陰潤燥,濡養五臟,還能收穫優質的睡眠。反之亦然,五臟調和,睡眠充足,能更好地生髮氣血,讓人收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