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這個端午禮盒“瘦身”了嗎?

  端午臨近,粽子又到了銷售旺季。今年是粽子產品實施包裝“瘦身令”的首個端午節,粽子禮盒變“瘦”了嗎?媒體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粽子市場上混裝混搭銷售現象隨處可見,搭配的產品種類五花八門,大米、茶葉、點心、瓷盤等,都在與粽子“混著賣”。

熱評丨這個端午禮盒“瘦身”了嗎?

  為了讓月餅、粽子包裝“瘦身”和“輕裝上架”,市場監管總局會同工業和資訊化部等部門,制定釋出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GB 23350-2021)國家標準第1號修改單,實施日期為2022年8月15日。實施後,“天價月餅”一度難覓蹤跡,但粽子似乎正在走上當初月餅的“老路”:包裝越來越精美、配料越來越豪華,搭售的商品也越來越多樣。

  點心、水杯、雨傘、橄欖油……某些粽子禮盒就像“雜貨鋪”,只有買家想不到,沒有賣家放不了。更有甚者,打出“深度定製”的廣告,宣稱粽子禮盒中可自由混搭各類商品。相比起月餅,粽子想要提高“身價”有一定難度,這一方面是因為過度包裝早已成眾矢之的,另一方面則在於,粽子自身的原料和工藝,決定了它很難高價售賣。儘管如此,仍有不少商家試圖透過搭售來提高粽子的“附加值”。於是,市面上出現了大量喧賓奪主的“粽子禮盒”:儘管以粽子為名,禮盒內實際上沒有幾個粽子。

  粽子為什麼淪為禮盒的“噱頭”?這不僅是一個市場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問題。插艾蒿、掛菖蒲、佩香囊、包粽子、賽龍舟……端午節的各種習俗,不僅體現著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而且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傳統節俗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在於構建了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也只有依附於強大的文化核心,外在的形式才會更加豐富。反之,如果忽略了精神含義,傳統節日不免被“矮化”甚至“物化”。

熱評丨這個端午禮盒“瘦身”了嗎?

  現實中,中秋節和端午節被一些人戲稱為“月餅節”和“粽子節”。這雖然是市井坊間的調侃,但也引發人們進一步追問,除飲食文化層面之外,傳統節日還應該傳承些什麼?商家在口味上推陳出新,在銷售中另闢蹊徑,其實都不難理解。不過,節日經濟越繁榮,越需要有這樣的關注——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當下,適度與過度的界限如何把握,我們應該如何體現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

  傳統節日不僅是一個休息日,更是一個文化日。文化應該是粽子裡面包裹的“主料”,這是破除過度包裝的前提,也是杜絕喧賓奪主的關鍵。

  (文丨趙志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64 字。

轉載請註明: 熱評丨這個端午禮盒“瘦身”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