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學樂器的准入門檻較高,成人在學習的時候,尚且感到吃力,孩子亦是如此。尤其是對於學習鋼琴、小提琴、架子鼓這類對手腦協調能力要求較高的樂器,更是無法在短時間內上手。
前段時間,有位寶媽在社交平臺上上傳了一段孩子練習架子鼓的影片。只見小男孩拿著鼓棒,一臉心不甘、情不願地坐在架子鼓面前,哀求道:“就這一個動次打次,練會了行嗎?”媽媽無情地反問道:“你動噠會了嗎?”小男孩支支吾吾:“那……那動噠,那動次打次可以下次練嗎?下次練唄。”媽媽疑惑地問:“有這麼難嗎?”小男孩一臉欲哭無淚地說:“有,有這麼難。”說著說著,眼淚又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卻還是倔強地說:“我沒哭,我笑呢。”
看完這段影片之後,網友們都紛紛留言道:
網友A:哈哈哈哈逗死我了,其實要是能一直堅持下去變成特長真的很好,我就很後悔從小沒有堅持下來,到最後什麼也沒學會,沒有一技之長傍身。
網友B:哎,其實也沒有必要這樣逼孩子吧,如果不是愛好的話,還是別讓孩子學了。
網友C:像極了我小時候拉小提琴邊發出來鋸木頭聲邊哭的場景。
其實,想必很多家長在送孩子去學樂器的時候,內心都十分躊躇不定,一來是擔心孩子沒有音樂天賦,二來是擔心孩子無法長期地堅持下去。因為我們都知道,音樂可以歸屬於藝術這一大類,而藝術大多都是十分抽象化的,它不像我們平時學習的數理化,光靠死記硬背就能夠取得好成績,因此家長擔心孩子無法上手也是正常。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學好樂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實,家長可以透過以下這幾方面,來判斷孩子究竟適不適合玩樂器:
1、手
可能有家長會覺得,手指纖細、手掌小的孩子不適合學樂器,因為不適合抓握,手指的跨度也比較小。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因為在有的時候,手指纖細、手掌小可能代表著靈活度更高,比如在學習彈鋼琴的時候,手掌小的孩子就具備著先天優勢。
2、節奏感
許多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對音樂的極大興趣,例如,每當音樂響起的時候,就會隨著音樂咿咿呀呀地附和,又或者是興奮得手舞足蹈,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具備節奏感的一種表現。
3、樂感
當然,家長們若是想要判斷孩子是否具備音樂天賦,光看是否有節奏感還遠遠不夠,還得看孩子是否具備樂感。那麼,究竟什麼是樂感呢?其實,樂感就是孩子能否和這首音樂產生共情或者是共鳴,並引起較為強烈的情感震盪,如果是的話,那麼就證明孩子在感受音樂這一方面,超出了普通人一大截。
總的說來,孩子要學好樂器,首先自身硬體要達標,其次還得有一定的天賦,不過,比前兩者更重要的,還是後天的努力。只有孩子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才能夠最終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