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搞”幾乎成了青春期小孩的代名詞。
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哪一句話、哪一個舉動,觸碰到了他們敏感的神經,緊接著火山就會爆發。這常常令父母們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相處。
實際上,教育專家認為:青春期反而是親子關係變融洽的黃金期,你如果做好了準備功課,或許能讓你和子女的關係更上一層樓。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圖文均無關
1、硬碰硬是下策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過,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別命令他“你應該如何如何、不應該如何如何”,而是告訴他們這件事有幾種選擇,然後讓他們自己做決定,自己判斷要哪種結果。
一旦硬碰硬,你就能發現孩子的逆反心理起來了,越是父母不讓乾的事情,他們越要幹,偏要跟你作對,好證明自己的能力。
所以,跟青春期的小孩相處,最忌諱的就是硬碰硬,你全盤要求他們接受你的決定,往往就會導致他們的自尊心受挫,然後變得叛逆暴躁。
2、講道理是中策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說,那既然不提倡蠻幹,我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多跟孩子講道理總可以吧。然而,對青春期的孩子們而言,最聽不進去的就是道理。
思想家盧梭也說過:“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以及刻意感動。”
為何道理多說無用呢?
- 實際上,孩子大約到了10~14歲左右,就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價值判斷,當遇上一件事時,他們會自己判斷,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 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們的自我意識愈發膨脹,他們渴望自己的想法被父母理解並且認可,渴望得到支援和鼓勵。
這時候如果你們沒有GET到孩子們內心的真實想法,讀懂其言外之意,只會在旁邊嘮叨、講大道理,往往就會讓孩子們感覺到煩躁,想要逃離。
關於這個話題,有位好友總結:“教育青春期的小孩,你最應該學會的就是閉嘴。”
這句話當然還一度成為我們閨蜜群裡的“名言”,贈那位朋友“廢話大師”的美名。可直到真的跟青春期小孩相處過,才明白朋友的大智慧。
3、那什麼是上策呢?
退出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選擇!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的那一刻,我們就該明白他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人,我們總有一天將會面臨離別。
你會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跟父母“離心”,他們有自己的小秘密,有自己的社交圈,在父母面前變得越來越沉默,很多貼心的話再也說不出口,你們彼此連一個擁抱都有些無從下手。
當出現這種變化,父母想必會悵然若失,感覺小孩就像天上越飛越遠的風箏,忍不住要把它拽回來。
我們能理解為人父母的感受,可孩子終究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沒辦法一輩子都把他們綁在身邊。
不如學會退出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他們充分的個人發展空間,這反而能讓青春期的孩子感覺到被尊重,他們的個人價值是被父母看見的,由此也會打心眼裡感激父母,親子關係也能更融洽。
青春期不同階段,父母各要做好一件事11~12歲:青春期初期
孩子的生理開始發生變化,邏輯和決策能力尚待完善,小孩會有些冒進,做事欠缺考慮。
建議父母可以把一些小事來交給孩子們做決斷,引導他們學會自己做主,並且不斷完善其思維能力。
13~14歲:情緒異常激動期
這一年齡段的小孩,社交壓力往往會達到頂峰,相比父母,他們似乎更願意親近朋友,跟朋友分享生活,但與此同時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會在意朋友眼中的自己。
再加上他們的自我意識的發達,以至於孩子們容易變得情緒敏感,可能會因為朋友的幾句話而生悶氣。
建議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健康地與朋友相處的方式,當小孩出現困惑時,你們也可以用大人的視角來開導孩子,解決他們當前的困擾。
15~16歲:追求刺激期
危險、刺激的東西,特別容易吸引到這個年齡的小孩,比以後任何一個人生階段都來得更為強烈。
父母會發現,孩子在這段時間特別迷戀一些新鮮的事物,例如男孩可能喜歡機車、賽車、拳擊、遊戲等,女孩可能又嚮往像成熟女性一樣,穿高跟鞋或者痛快地叛逆一次。
出現這些變化,其實也在暗示孩子的大腦獎勵受體正在快速發育,他們渴望透過刺激和冒險,來尋求愉悅感,體驗到生活的樂趣。
可以鼓勵孩子們嘗試新東西,並且陪伴著他們一起冒險,但如果涉及到原則和底線,也要堅決反對,不能讓他們因為好奇做出不可挽回之事。
17~18歲:青春期後期
孩子的心理已經慢慢發育成熟,為成人做準備,所以你能發現他們的心態變得平穩了不少,不再像前幾年那樣浮躁、易怒,而且開始慢慢變得理解父母。
這說明孩子們已經慢慢跨過了青春期這片沼澤地,父母不妨學會放手,鼓勵孩子們走向更廣闊的未來,你們可以安心退居到二線,在背後默默支援孩子的決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