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買了,別打了”,6歲孩子跪地求饒,摧毀孩子自尊就這麼簡單

前段時間,重慶一個11歲的男孩小文,被媽媽在公交車上當眾扒光,全身只剩下內褲和一雙襪子,面對一車乘客,一直坐到終點站。

“我不買了,別打了”,6歲孩子跪地求饒,摧毀孩子自尊就這麼簡單

看完這條新聞,我的第一個感受:

這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羞辱孩子?

如果是教育孩子,家長又達到了什麼樣的教育目的?不寫作業,不聽家長的話的孩子,就用當眾扒光來懲罰他?

孩子犯了錯,不少家長粗暴地要求孩子馬上改正,但是用這樣粗魯方式讓孩子認識錯誤,用失控的情緒讓孩子學會改正,孩子又怎麼可能學會呢?

生活中同樣的場景,也存在非常智慧的一種處理方式。

前幾天看到一名六七歲的男孩在乘車途中想玩手機,爸爸小聲說現在不能玩,然後對孩子說,"你看,車上的哥哥姐姐為什麼要戴眼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經常坐在車上玩手機。"

緊接著,爸爸開始轉移小男孩的注意力,他們一起觀察窗外的風景,並開始交流各自發現的有趣的事物,男孩也逐漸被窗外的場景吸引了。

小男孩的爸爸採用了非常智慧的方式阻止了孩子在公交車上因為不能玩手機而可能出現的情緒問題。

他先是耐心地和小男孩說車上玩手機會造成的後果,然後擔心小男孩坐車無聊,便開始轉移他的注意力,陪他一起觀察窗外的有趣現象。心裡默默地為這位爸爸點贊。

這位爸爸其實還可以針對車上乘客的一些不當行為,藉機對孩子進行公眾場合的禮儀教育。比如在公交車上不可以大聲接打電話,不可以大聲喧譁等。

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孩子習慣的養成非常有效。

“我不買了,別打了”,6歲孩子跪地求饒,摧毀孩子自尊就這麼簡單

除了父母要控制住焦躁的情緒,還有什麼是教育中需要注意的?

教育孩子的時機很重要

比如:考試沒考好,是絕大數的孩子都會碰到的事情。這時候孩子往往會很沮喪,家長切不可直接地訓斥。而是要先肯定他的努力,然後再引導他分析失敗的原因,並鼓勵他調整好狀態再接再厲。孩子一定會因為感激父母的理解而自覺地加倍努力。

注意批評孩子的場合

有些家長樂衷於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教育孩子,以彰顯自己的威信,事實上這樣做,除了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加重他的負罪感,並沒有起到任何的積極作用。因此,孩子如果在公共場合犯了錯誤,家長一定要在私下裡解決或者回家進行教育。

注意批評孩子的方式

事實證明很多孩子在養成"惡習"後,和他在第一次發生不良行為時家長所做出的反應密不可分。

比如:孩子第一次在牆上畫畫時,他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而是期待家長的誇獎。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在理解孩子行為的同時嚴肅地告訴他:這麼做是不對的,並要求他承擔後果和自己一起把牆面恢復原狀。

如果家長只是沒完沒完了地指責孩子,他很有可能會產生報復心理,接二連三的犯錯誤,故意在牆上亂塗亂畫。

微博上有一個話題,關於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很容易讓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尖,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影響孩子的性格。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地發展,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同時,父母也需要不斷成長和學習。

文章全部選自我的公眾號「浙考升學錦鯉」,歡迎搜尋關注。

部分圖文源於網路,侵刪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97 字。

轉載請註明: “我不買了,別打了”,6歲孩子跪地求饒,摧毀孩子自尊就這麼簡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