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爬就走”的寶寶比“先爬再走”的更聰明?專家:正好相反
最近帶著小糖果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兒子還不到10個月,但已經可以扶著東西站起來了,朋友驕傲的對我說:“你看我兒子多厲害,這麼快就會走了。”
我一邊驚歎於現在孩子的“早”發育,一邊忍不住勸她:“10個月正是寶寶的爬行期,你還是沒事多讓娃爬爬,先走再爬可不是什麼好事。”
我進一步和朋友解釋,寶寶正常的發育順序一定是先爬行後學步的,除非是一些“外部力量”打亂這種正常發育。
如經常讓寶寶“扶坐”或“靠坐”,這就會鍛鍊寶寶的上肢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扶站”。
這就和我們喜歡在高處遠眺一樣,寶寶也喜歡更高的視野,當他們有了足夠的上肢能力以後,他們就會經常扶著東西站起來。
但這並不意味著寶寶擁有足夠的下肢力量支撐站立,相反這有可能會傷害到寶寶的下肢。
再比如,使用學步車也可能會讓他們越過爬行,直接站立。有的家長對寶寶學步這件事太過著急,會給寶寶買學步車,當寶寶習慣使用腿後,也會越過爬行直接走路。
家長千萬不要以為這是條“捷徑”,根據調查,使用學步車的嬰兒走路時間反而會晚於沒有使用學步車的。
另外使用學步車還可能導致孩子身體協調性變差,出現O型腿等不好的後果。
當然也有少部分寶寶是“自學成才”,本來腿部力量就很強,並且行走意願非常強烈。
如果你沒有經常讓孩子扶坐,也沒有讓寶寶使用學步車,但寶寶就是“不爬就走”了,這很有可能就是寶寶下肢發育較好,並且行走意願較強。
雖然這樣的寶寶很少,但也是有可能出現的,這種情況下家長也不用擔心,注意讓寶寶休息就可以了。
聽我說了這麼多,朋友有些“心虛”了,她小聲嘀咕著“沒準我家孩子更聰明呢”。唉,不是真朋友還真不敢和她說這麼多,到人家做客,何必討人嫌呢?
但是我還是鄭重其事地告訴她,不少人都有這樣的誤解,覺得“走”比“爬”更高階,甚至還有寶寶越早學會爬證明他們越聰明的說法。
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爬行對於寶寶可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根據研究發現:人的肢體活動受大腦控制,嬰兒爬行促進其肢體協調和平衡能力,同時對其大腦前庭也有一定刺激作用。
所以“先爬再走”的寶寶反而比“不爬就走”的寶寶更聰明哦,家長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了。朋友聽我說完,趕緊讓孩子快樂地爬行了,沒有友盡,我心中的大石終於落地了。
先爬再走的寶寶“身體協調性更好”,更不易發生順拐。
寶寶在爬行的時候需要用到腿部和手臂肌肉一起發力,可以讓寶寶上下肢一起鍛鍊到,可以提高寶寶的肢體協調和平衡能力。
先爬再走的寶寶“認知能力更強”,寶寶在爬行的時候不光用到肢體,還會用到視覺、觸覺等。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鍛鍊了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透過爬行移動讓寶寶對時間和空間有了初步的概念,這對他們的心理發育及自身認知方面都有很大的好處。
先爬再走的寶寶“探索能力更強”,他們往往更具行動力和冒險精神,這對於他們日後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
爬行之於嬰兒而言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經常爬行的孩子對外界會抱有更強的好奇心,有研究發現:嬰兒時期經常爬行的孩子,在長大後更不易暈車和恐高。
首先糖果媽媽建議大家,一定要遵循寶寶的運動發育規律,從匍匐爬行、手膝爬行再到手腳爬行。
從寶寶7-8月,就可以讓寶寶“匍匐爬行”了,最開始寶寶一定是肚子緊貼地面的,家長不要著急。
我們可以用玩具吸引寶寶抬頭,將整個上身抬起,等寶寶能夠完全抬起上身後,就可以讓他們學習“雙腿交替”的爬行了。
從寶寶9-10個月,就可以訓練寶寶“手膝爬行”了,剛開始可以幫寶寶拖住肚子,讓寶寶練習交替雙腿的爬行。
家長可以頂著寶寶的雙腿,給他們一個反作用力,讓他們爬的更容易一些。從寶寶10-12個月,就可以學習“手腳爬行”了,這段時間的主要訓練目的該以“辨別方向”、“控制平衡”為主。
多讓寶寶練習“轉向爬”幫助寶寶訓練方向感,等寶寶12個左右還可以讓他們練習爬樓梯增加寶寶的空間感。
你家寶寶是“先爬再走”還是“不爬就走”?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