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國愛耳日丨早篩查 “挽救”新生兒聽力

由 仝海燕 釋出於 健康

今年3月3日是全國第22個愛耳日,主題為“人人享有聽力健康”。“享有聽力健康,從篩查開始,從預防開始。”合肥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新生兒聽力篩查專家說。

在合肥市婦計中心嬰幼兒聽力篩查門診,每天都會有父母帶著孩子來做聽力復篩,但許多家長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醫生,孩子在家有點動靜就會醒,感覺他能聽得見,聽力沒問題。可為什麼聽力篩查卻通過不了呢?”“孩子出生時聽力篩查通過了,但現在大聲喊他、或者對大的聲音都沒反應呢?”

對於這些問題,專家解釋道:新生兒聽力篩查只是簡單判斷孩子聽力是否可能存在異常,並不能區分聽力損失的嚴重程度。“如果是輕到中度的聽力損失,孩子對於40~50分貝以上的聲音是能夠聽到的,但聽不清楚。”專家說,新生兒聽力篩查只能判斷孩子出生是否存在聽力損失,而對於後天遲發性的聽力損失無法預測。“所以,聽力篩查未透過或者出生時有聽損高危因素的孩子,要及時進行雙耳聽力復篩,復篩未透過的兒童要明確聽損程度和病因,做到精準醫療,早期干預。”

嬰兒的聽力障礙早發現

0~3個月

剛出生的寶寶,中耳裡還有羊水殘留,幾天後才能被完全吸收,此時寶寶並不能聽到微弱的聲音,但能聽到較大的聲響。如果突然出現60分貝以上的聲音,寶寶很容易受驚嚇,會全身抖動、眨眼、皺眉頭、前臂急速屈曲、兩手握拳、哭鬧、喘氣甚至停止進食。

4~6個月

寶寶開始能辨別媽媽的聲音。跟寶寶說話時,他可能會用眼睛注視你,或專注於聽你的聲音而停止其他動作,頭轉向聲源,表現出對熟悉聲音有感知的能力。

7~11個月

寶寶能主動向聲源方向轉頭,也就是有了辨別聲音方向的能力,聽到媽媽哄逗的聲音,可發出笑聲,有的寶寶甚至會聽從媽媽的指令做相應的動作。

1歲~1歲半

寶寶能按聽到的語言做出反應,當問到“鼻子”、“眼睛”、“嘴巴”在哪兒時,會用小手指出來。透過環境中的其他各種聲音,也可以觀察出聽覺反應、並開始了語言的學習。

如果遇上寶寶下列情況,媽媽可要特別當心了:

  • 1~3個月的寶寶,你在他耳邊大聲拍手,他沒有任何反應:或者是寶寶睡著時,不能被大聲驚醒。
  • 8~12個月寶寶,聽到熟悉的聲音並沒有轉過頭去,或者聽到人們的說話聲沒有對應地牙牙學語。
  • 1歲半的寶寶,還不能說出一些很容易發音的字,比如“媽”、“爸”,或者你讓他做那些你教過的動作,他一直不會做。
  • 2歲的寶寶,如果在沒有用眼睛看的情況下,就不能按照你說出的一些簡單命令去做動作。

專家提醒:如果懷疑寶寶有聽力問題,一定要儘快去醫院或專門的聽力機構做一次專業的聽力檢查,確診寶寶是否真的有聽力損失,以便儘早採取干預措施。

聽覺訓練益處多

1、有助於語言學習

媽媽的聲音是寶寶聽力發育的“營養素”,雖然你還聽不到新生寶寶的語言或發聲,他卻一直在聽著你的聲音。寶寶牙牙學語時,你的聲音對他的智力發育相當重要,因為寶寶最早的智力活動就是學習語言。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思維能力的形成,都是透過學習語言來實現的。

2、有助於智力開發

聽覺訓練有利於智力開發,聽力對語言的發育起決定性作用。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是1~3歲。寶寶頭半年,主要是以聽言語為主,若此時不接觸聲音、不給言語交流,或聽力出現問題,勢必會造成語言發育障礙,導致日後學習和人際交往的困難,影響智力發育。

3、有助於培養音樂靈感

寶寶天生對節奏就很敏感,對悅耳的音調或語調也同樣敏感。

天生就能辨清音階,無論是哪種的語言,寶寶最初學說話的時候能比成年人分辨出更多的語句,所以你可不要忽略了寶寶的天分培養。

護耳要有好習慣
  • 不挖耳朵:這種不良習慣很容易損傷外耳道,引發外耳道炎。
  • 防進水:如感覺耳裡進水,應立即側耳單腳跳,讓水流出來,或用棉球棍輕輕放進去,把水吸出來。
  • 防噪音:長時期戴著耳機聽歌,煲電話粥,或長時間處於噪音的環境下,對聽力損傷很大。
  • 感冒及時看:耳、鼻、咽喉都是相通的,感冒久治不愈容易引發中耳炎。

來源:本文綜合安徽商報、南方晨報等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