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吃是一種慾望 可以吃出“高潮”——歐陽應霽。
人,食色性也。食在第一位。正因為吃也是慾望的一種,所以佛家推崇戒貪口腹之慾。
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諷誦經,五者多著世間。——《佛說佛醫經》
《增—阿含經》規定:“若過分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堵塞,坐臥不安。若限分少食,則身羸心懸,意慮無固。”
我們都成不了佛,也不想成佛,所以我們特別愛吃,而且特別容易餓。
飢餓感是什麼引起的?主要有兩點,一胃排空,二血糖濃度下降。
一、胃排空(我需要吃)
胃空了了的時候就會給大腦發出訊號,需要進食。所謂飢腸轆轆。這時候你會覺得很餓。
但是胃排空不意味著血液裡血糖濃度降下來,因為血液裡可能還有許多的糖分,沒有被消化掉。
二、血糖濃度下降(我想吃)
下丘腦感受血液裡葡萄糖的濃度,當葡萄糖濃度下降的時候,飽中樞裡神經元可以利用的「葡萄糖」量下降,放電頻率也就下降。
而攝食中樞則相反,其放電頻率增高,攝食中樞的興奮性提高,大腦也就產生了“飢餓感”。也就是說下丘腦因為血糖的升降控制了你的意識導致你產生我餓了的錯覺。
吃了高GI 的食物因為葡萄糖釋放速度很快我們的血糖就會快速升高,因為升高速度過快所以胰島素就出來工作把血糖壓下去。這一升一降得後果是你得下丘腦給你發出你餓了的訊號。
除此之外,睡眠不足,瘦素會下降,胃飢餓素上升。喝太多酒會有缺水的感覺而且如果你口渴了,大腦有時候會分不清楚你到底餓了還是渴了就會發出飢餓的訊號。
還有一種,叫壓力進食。
在德國科學院第六屆營養醫學大會上,專家們達成了共識,他們認為甜食對健康有積極作用.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結合促使產生血清素,起著抗抑鬱作用.甜食是平衡營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有人愛吃巧克力感受甜蜜,有人透過咬薯片舒緩壓力,有人吞麵包感受幸福,糖果感受快樂甜食和脂肪高的食物可以啟用大腦裡的多巴胺,
讓人感到滿足、愉悅,而這種快樂的感受將會被大腦深深記住,然後在下一次負面情緒來臨的時候,告訴自己,呀,去吃一頓就好了。從此,掉入了美食的大坑,萬劫不復。
現代人吃東西其實重點不是吃,而是和誰吃。所以喜茶的成功在於形成了聊天的場所,海底撈的成功在於一群朋友享受良好的服務。
哪怕我們關注的吃播,也是因為我們覺得吃播們吃東西的樣子,好幸福。
人是群居動物,希望和別人在一起,現代人都很忙,於是聚餐成了唯一可以見到彼此表達關懷的方式。
現代人都很無聊,所以吃這種最基本的生活要素成了一種彼此交流的主題比起問讀了哪本書,今天吃了什麼更容易讓彼此不尷尬,更親近。
遇到煩心事,比起去唱個歌打場拳擊,大吃一頓更容易實現,更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擅長唱歌,不是所有人都有力氣打拳。
而疫情過後在家呆得發黴的人們更是形成了報復性飲食和報復性消費。
如果說疫情弄死了一批餐館,那麼疫情暫時穩定的現在,最能拉動經濟的還是吃。
吃是人最基本的權利,溫飽都解決不了,還談什麼理想。大家壓力都大,原因在於失業,失戀,啥都失。
另外,低落的情緒會讓抑制你感受飽腹的激素作用,所以你會吃,吃到停不下來,吃到沒有任何空間,吃到腦子因血糖升高出現的各種疾病。所以現代人容易有抑鬱症,也容易有脂肪肝。
之前看到一個報道,說人的一生人一生吃的食物是有限的。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遠古時代的人們可以飽一天餓三天,現在的人們習慣了一日三餐,而且餐餐要吃飽吃好。
其實不需要吃這麼多。威斯康星大學科學家的恆河猴實驗發現餵食少的恆河猴身體素質遠優於其他猴,而疾病發病率降低50%以上,其中零糖尿病發病率。
這也證明過飽會導致身體系統超負荷運轉,產生一系列健康問題。除了肥胖,胃病等消化系統疾病,吃太多還會造成癌症,老年痴呆,骨質疏鬆,神經衰弱。
而所有食物中最有殺傷力的還屬糖,包括我們喝的奶茶,吃的蛋糕。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調查了23個國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結論:嗜糖之害,甚於吸菸,長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會使人的壽命明顯縮短,並提出了"戒糖"的口號。
所以,你還繼續肆無忌憚地吃下去嗎?
咱們先說戒糖吧。愛美的你一定聽說過張韶涵戒糖之後四十歲秒變二十歲的故事。這說的就是抗糖的好處。有研究指出,每日飲用一杯奶茶的糖量就可能導致在生理年齡上增加約為五歲。
含糖飲料的殺傷力堪比菸草,甚至連堅持鍛鍊身體都無法彌補人體受到的損害。也就是如果你有嗜糖的習慣,你再怎麼鍛鍊,也沒辦法逆轉青春。
再說戒肥肉吧。脂肪可以讓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升高,對血管健康會十分不利。以前大家體檢都不會看三高,現在一拿到體檢報告彼此討論的就是三高。
這就是脂肪攝入過量導致的,除了三高,過多的脂肪會影響機體的激素水平,結果就是讓良性的細胞發展成癌細胞的可能性增高。
所以有些無肉不歡甚至早餐有肉的朋友需要自我控制,因為不知不覺當中你可能吸收了過多的脂肪。
再來說一下社交方面吧。吃飯是社交的一種,甚至有了聚餐約飯等等活動。
現在的團建基本都是吃飯,完了朋友在一起也是吃飯,家庭聚會也是吃飯,都離不開吃,也沒有別的活動,吃完就走,可能連話都沒說,喝了幾瓶酒就各自散場了。
吃飯是一件樂事,但是如果社交就只剩下吃飯,這個可能也就是酒肉朋友而不是真心朋友了。
花錢倒是其次,吃飯可能會減少溝通的時間,因為都專注在吃上了。而且老是吃,也會有心理負擔。
第一不知道自己和對方口味一不一致,再者,吃飯會佔據我們其他活動的時間。加上排隊,等號,點餐,很多寶貴的見面時間就被浪費了。
爬個山不好?逛條街不行麼?或是就彼此找一塊小草坪肩並肩坐著,聊聊心事,不好麼?
連飯你都不好好吃,還三心二意地和人講話,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真正專注的呢?
生活的多姿多彩在於有美食,還有美麗的你我,美麗的周圍,美麗的世界。走出人造光的參觀,多看一看外面,呼吸一下新鮮口氣,不好麼?
如果你不開心,就多看看書,和朋友通個電話,整理一下屋子,甚至寫篇小文,化個妝出門隨意走走,也許可以發現某一個可以讓你心情愉快的點,也就沒有那麼難過了。
所有壓力性進食的關鍵點在於你其實沒有很想吃,但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式。
吃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有人天生愛吃,那就在注意健康的前提下開心地吃。有人天生自律,那就在保證營養供給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想法吃。
吃也是一種人生智慧。
中國素來有留白文化,凡事不能做太滿,飯也最好七分飽。適度的飢餓除了在吃上面可以注意,人際交往包括愛情裡面的適度飢餓可以讓兩人關係更近,工作學習中的適度飢餓可以讓我們更加清醒和更有動力。
知足常樂,保持適度的飢餓感,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者 | Bear
編輯 | 湯先生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