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近日,關注到一則新聞:一位患者睡覺時突然大聲嚎叫、拳打腳踢,醒後說他當時正在做夢,夢見一隻狗在攻擊他。醫生介紹,這是明顯的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倘若症狀長時間無法緩解,後期可能會逐漸發展成帕金森等神經系統疾病。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有家長就在留言裡表示:我們家孩子小時候睡覺也一驚一乍,長大了就沒有了。

有孩子的家長應該會知道,孩子睡覺時,常常會出現“一驚一乍”的現象:明明看起來睡得很好,突然小手就向上舉起,很快又縮回去,有時胳膊腿還會抽動。這就是“驚跳反射”。

這是由於嬰兒大腦發育尚不完善,睡眠時大腦中控制肌肉運動的部分仍然區域性活躍,從而產生間歇性的抽動。驚跳反射往往在寶寶出生後3-5個月內消失。如果長期沒有消失,家長應引起警惕,帶寶寶看一下兒科醫生。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還有家長在留言裡表示,為什麼孩子大了以後,也會在睡著後突然抖動一下?

其實,不光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會有這樣的現象:即將進入夢鄉時,身體突然就像觸電般地抖了一下,或者不由自主猛地踢一下,然後瞬間被驚醒!

這是一種臨睡肌抽躍症,也叫“入睡抽動”,就是在剛剛入睡不久,一種無意識的肌肉抽搐。不過這種抖動一般不會影響睡眠,翻個身,繼續睡就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過度勞累、緊張、壓力大、缺鈣等原因都可能導致抽動的發生。所以在不影響睡眠質量(如失眠、出現頭痛頭暈)的情況下,家長們是無需過度緊張的。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小編髮現,只要一說到孩子的睡眠,部分家長就很焦慮:

孩子的睡眠週期不夠,會對他有影響嗎?利用週末補充一下睡眠,也可以吧?

……

今天,咱們一起來聊一聊“睡覺”這件事情↓↓

不同年齡睡多久合適?

我們好像都有一個疑問:人到底睡多久才好?有專業機構推薦各年齡段人群的睡眠時間分別是:

0-3 月的新生兒:14~17 小時

4-11 月的嬰兒:12~15 小時

1-2 歲的幼兒:11~14 小時

3-5 歲的學齡前兒童:10~13 小時

6-13 歲的學齡兒童:9~11 小時

14-17 歲的青少年:8~10 小時

18-64 歲的成年人:7~9 小時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7~8 小時

其實,睡眠時間足夠是一方面,睡眠質量也很重要。

送給家長 4 個妙招,可以簡單判斷孩子是否睡了一個好覺:

◆ 入睡較快,30 分鐘之內;

◆ 中途很少醒來,或醒的時間很短,不超過 5 分鐘;

◆ 早晨不賴床;

◆ 白天精力充沛。

如果這 4 條都滿足,那就別糾結啦。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幾個睡眠誤區家長需瞭解

給孩子穿很多或蓋太厚

春季天氣變化多端,忽冷忽熱!很多家長怕孩子冷,睡覺時給孩子蓋得嚴嚴實實,或是穿上較厚的睡衣。

可你們知道嗎?有一種常發生在兒童身上的症狀,叫“蒙被綜合徵”。“蒙被綜合徵”會引起孩子缺氧、高熱、大汗、脫水,嚴重的甚至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部分家長、尤其是個別老人,寧願孩子熱出汗,也不能讓他冷著,可這時候,熱比冷更危險!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利用週末補足睡眠

每到週末,有些年紀較大的孩子會趁機“補覺”,日上三竿才起來。這樣非但不能神清氣爽,反而腦袋昏昏沉沉。

有專家向我們解釋道:

當睡眠不規則時,人的整個身體就會進入無規則狀態,食慾低下、噁心、變得抑鬱,或是無法集中精力。

一定不要一整天在床上處於昏睡狀態,連續15個小時以上的睡眠會導致生物鐘紊亂,還可能讓人難以入眠。

因此,週末不建議矇頭大睡到中午。最好的方式是:先和平常一樣起床,吃個早餐,再去補個覺。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為睡好覺緊閉門窗

事實恰好與此相反,保持空氣的流通,才能讓孩子睡個好覺!

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在通風好的房間裡,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更低,這意味著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效率提高和醒來次數減少。

因此,一定要流通的空氣!如果實在覺得冷,那就給窗戶留一個小縫兒!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給年紀較小的孩子睡前泡腳

睡前泡腳雖然對大人有益,但卻不適合兒童。如果孩子的腳不是很涼,就沒必要泡腳。

因為,人體足弓在兒童時期逐漸形成,此時如果經常用熱水泡腳,可能會導致孩子足底的韌帶變得鬆弛,不利於足弓的形成和維持,長此以往,會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家長可以制定睡眠方案

要為孩子定製完美的睡眠方案,就應該充分考慮到睡前的準備,以及叫醒孩子的方式。

睡前準備

《睡眠革命》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睡眠不僅僅只有在床上的入睡時間,同時也包括入睡前後的90分鐘。前後的這兩個90分鐘,是達成高質量睡眠的重要組成部分,卻往往被我們忽略。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因此,想要讓孩子擁有好睡眠,入睡前的準備很重要。

1

關閉電子產品

孩子即將入睡前,就不要再給他看電視、手機、平板電腦了。電子產品螢幕的藍光,會讓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難以入眠。

2

控制好光線

我們的生物鐘,是根據對光線的感知,來進行工作的。也就是說,入睡時間到了,調暗光線,就會不自覺地進入昏沉狀態,大腦和身體也會逐漸進入睡眠的狀態。

如果孩子害怕,不敢關燈睡覺,那麼建議將房間內的燈光調成暖黃色,可以提供給他一定的安全感。等孩子睡著後,再關燈。

3

整理好睡眠狀態

可以讓孩子睡覺前整理好自己的書包,避免第二天出門手忙腳亂。

另外,家長可以讓孩子決定第二天上學穿什麼鞋子、衣服,並擺放在一旁。避免孩子惦記瑣事,影響睡眠質量。

讓孩子提前做好入睡前的一切準備工作,這樣他們就能足夠安心地鑽進被窩入睡了。

除此之外,有的孩子對溫度、溼度比較敏感,這就需要家長使用輔助工具,比如空調、加溼器等幫助孩子入睡。

有的孩子對噪音比較敏感,這就需要家長達成共識,幫助孩子營造安靜的入睡環境。或者睡前可以給孩子播放一些舒緩的輕音樂、鋼琴曲等放鬆精神。

叫醒方式

面對不願起床的孩子,家長千萬別再這樣叫孩子起床了: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以上這幾種叫醒方式都屬於“殺傷性叫醒”。短期看似有效,長期危害則很大。

凡是激烈的砍斷睡眠過程(用驚醒的方式切斷大腦的啟動過程,讓人立即恢復意識),使用過大的聲音,或者不間斷的噪音,以碰觸對方身體,剝奪睡眠安全感等,都是“殺傷性叫醒”方式。

這種粗暴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極糟的影響。

有研究發現,當孩子在極短時間內猛然清醒,其負責思考與自我控制的大腦皮層區域,因突然進入工作狀態極易形成誤判,讓孩子切換到哭鬧、煩躁等生氣模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起床氣”。

經常“殺傷式叫醒”,孩子會出現下列現象: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家長可以用以下方式,喚醒孩子:

光線喚醒孩子

如果你家有可調光的檯燈,家長可以逐漸調亮檯燈,光線會替你叫醒他的。

因為人類從遠古時代,就是被光線叫醒的。光線會喚醒視覺系統,由它傳遞訊號給潛意識,並叫醒腦部,啟動四肢,這是最自然的一種醒來方式。

如果家裡沒有這樣的檯燈,緩緩地拉開窗簾,也一樣有效。

輕撫喚醒孩子

對於那些睡得較深,不容易叫醒的孩子,可以使用這個方法。

但切忌一定要溫柔、輕緩。而且撫摸的順序要從手開始,然後到小臂、上臂、臉頰……如果被子蓋得厚,就隔著被子觸碰手部或小臂。

當孩子緩緩蠕動並睜眼時,微笑注視他,說聲“起床嘍!”要注意,你的手最好是溫暖柔軟的,冰冷僵硬的手會有反效果。

音樂或故事喚醒孩子

家長們可以選一些舒緩的樂曲,透過聽覺系統傳達訊號給孩子腦部,叫孩子醒來。

如果有一些特殊環境音,比如清脆的幾聲鳥叫,小溪潺潺等也不錯哦。

提前約定的方式喚醒孩子

前一天晚上告訴孩子,明天早晨你會及時叫醒他,讓孩子提前有個心理準備。如果孩子已經習慣由你叫起,則不須特別提醒。

但如果時間改變,家長最好還是說一句:“明天我會早半個小時叫你哦!”

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很多保健專家建議,人起床時,最好先睜眼躺十分鐘,再坐起來,有助於身體健康。所以,家長也不用刻意要求孩子在你下達指令的那一刻就起來!

轉自 :首都教育


來源:健康北京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43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睡覺“一驚一乍”,這是咋回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