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IC(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露已寒,將為霜。今起進入寒露節氣,名句“滿城盡帶黃金甲”描述的便是此節氣的物候。在這個“變天節奏”最快的節氣到來之際,龍華醫院脾胃病二科副主任醫師喻曉提醒廣大市民,不僅要預防呼吸系統疾病,更要提前固護胃腸健康。
喻曉指出,寒露有兩大特點,一謂燥,二謂寒。就“燥”而言,寒露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人易出現皮膚乾燥、口唇乾裂、舌燥咽乾、乾咳少痰、大便秘結等症狀,中醫認為燥邪易傷人體津液,故此時宜食用一些性質平和且具有滋陰潤燥、養胃生津作用的藥物或食物。與此同時,作為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的節氣,預示著天氣將由涼爽走向寒冷,隨著自然界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臟腑攝入的營養物質也更容易被吸收和蓄藏,所以寒露的養生重點是“收”——要抓住這個“厲兵秣馬”的好時機,用適宜的“收養”之道,給身體以滋補。
“民間一直非常重視秋冬進補,有‘秋冬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但寒露時節人的脾胃尚未完全適應氣候的變化,因此不能急於進食肥甘厚味,當先調理一下脾胃,為脾胃更好地受納補品做好準備。”喻曉表示。
喻醫生還提醒,這個被稱為“秋中之秋”的節氣氣溫變化無常,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著涼,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復發,嚴重者甚至發生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因此,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尤其需要注意胃部、腹部保暖,定期複查胃腸鏡,飲食上可以選擇水果之中的梨、柿子、香蕉等,蔬菜中的胡蘿蔔、冬瓜、銀耳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中老年人和久病者宜多食紅棗、蓮子、山藥、鴨、魚等食品。早餐應吃溫食、啜溫粥,例如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都是比較適宜的粥品。
有道是“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現代醫學理論已證實了足部保暖對健康的重要性。足部僅有血管末梢,血流量少、迴圈差,腳的皮下脂肪也較薄,因此足部對寒冷比較敏感。並且,一旦足部受冷,還會影響到鼻、咽、氣管等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將會減弱這些部位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進而導致致病菌活性變強,人體容易患上相關疾病。
喻曉還指出,寒露恰逢十一國慶後,假日裡過多的食物種類和數量,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我們要注意清淡飲食,養陰潤燥,飲食有節;調整作息時間,早睡早起;防寒保暖,適當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