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的話總是那麼有哲理,11月24日,李教授在社交平臺發了一段文字,談到父母養育孩子的問題,大意是:父母玩命奮鬥,為了孩子掙錢,富養孩子,那從一開始就把人生定位搞錯了。代價是你的孩子身體養弱了,脾氣養大了。性情養成好吃懶做,一事無成,最後就指望你錢多供著。
網友紛紛表示:一針見血、說的是自己、很有道理,普遍持贊成態度。
我看後也是深以為然,直覺脊背發涼,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犯了很多錯誤,導致孩子青春期出現各種問題。
父母玩命奮鬥的重要理由之一是,一定讓孩子過得比我好李玫瑾教授說:很多人、不管是曾經窮過、還是現在仍覺得自己是窮人的人,他們玩命奮鬥的重要理由之一是,一定讓我的孩子過得比我好!
確實如此,我們這一代父母,小時候經濟條件不好,過了很多窮日子,缺衣少食,沒書看、沒興趣班可上,不瞭解外面的世界,不想讓孩子再重蹈覆轍。
父母們認為當初要是有現在的條件,自己肯定比現在過得好,之所以這麼拼命,是因為小時候一些外部環境問題導致的。
拼命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買學區房、送好學校、上各種興趣班、送孩子去各地各國旅遊、配上最好的手機電腦。避免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將來過上更好的生活,不像自己這樣辛苦。
父母小時候也都有興趣愛好,喜歡音樂、喜歡美術的大有人在,但是由於條件限制,自己沒有機會學到,就把這些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替自己去實現。
現在的人都喜歡攀比,比的最多的就是孩子。有句名言“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教育孩子的失敗”。孩子比事業還重要,孩子就是自己炫耀的資本。
小時候被窮養的父母多少是有些自卑的,不想讓孩子認為自己家裡很窮,總是比別人低一等,希望孩子能陽光快樂地度過童年。
一味富養孩子,把孩子的身體養弱了李玫瑾教授說:當孩子想喝甜水就一口口飲料喝,孩子想吃肉就頓頓香肉吃,孩子想要啥買啥。
雖然很多父母不承認自己如此溺愛孩子,但確實有這樣的現象。
據統計,中小學生的肥胖率,達到了15.6%,就是說在6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肥胖的,這個資料是多麼觸目驚心。
很多孩子不喜歡喝白開水,說沒滋沒味,非要放點糖進去才喝,要不就喝可樂、雪碧、橙汁這些飲料。孩子牙齒壞掉、代謝不好、身體發胖的不在少數,孩子出問題了,再去後悔已為時過晚。
我們小時候很少吃肉,只有過年過節包餃子才能多吃一點肉,平時吃的肉都是五花肉熬成的肉渣渣。饞肉了也不敢跟父母說,而是偷偷到廚子裡舀上一勺吃。
想起當時的窘況,估計很多父母都想著讓孩子吃肉吃個夠。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總覺得肉是好東西,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讓孩子長身體。
苦慣了的父母有條件吃肉了,卻依然不捨得吃肉,只是把最好的肉留給孩子吃,結果孩子悄然長胖。
到了初中,孩子要考體育,這才意識到當初是多麼荒謬,著急忙慌地開始減肥,又開始任重道遠的拼搏。
過去吃不好,活動身體的機會還特別多。上學步行或騎腳踏車,哪怕是50里路也要堅持。在學校裡,課間10分鐘都在外面跑跑跳跳,運動出一身汗,放學後幫父母勞動,大多身體條件較好,很少生病。
現在的孩子吃得好,活動身體的機會還少。坐車去上學、在學校裡課間也不出去活動,回家只管寫好作業不用幹活。能量消耗少,可不就是長肉嗎?活動少,免疫力也下降,生病的情況時常有之。
一味富養孩子,把孩子的脾氣養大了李玫瑾教授說:孩子任性不講道理咱護著,養出個既坐不住還不能動彈的慫人,能力不大,脾氣不小,心氣還高。然後就是不愛上學,然後就是愛玩遊戲不睡覺,然後就是一事無成。富養,就是製造一個能任性、能玩的人。
我們常常在商場看到躺在地上的孩子,哭著喊著要買玩具,父母不給買就鬧。最後父母妥協,買了玩具息事寧人。
雖然當時也跟孩子約法三章,孩子也答應了,但下次還是故技重演,父母依然是無可奈何。沒有做好防範,一次兩次三次四次,孩子已經抓住了父母的心理,故意將父母的軍,不給買都不行。
看到一個影片,一個女孩在地上撒潑打滾,奶奶怎麼哄都不行,媽媽一來,嚴厲地讓她起來,她趕緊爬起來。要是媽媽不來,這個孩子估計又要讓奶奶騎虎難下。
孩子犯了錯,不捨得批評,總是用“還是個孩子”搪塞。誰要是批評孩子,父母來一句“嚇到我們孩子了”。孩子真是被牢牢保護在象牙塔裡。
3歲左右的孩子打人是打人敏感期,搶東西是沒有物權意識,扔東西是發展手部動作,玩手機是好奇。
但是這個時候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機,告訴孩子什麼能打什麼不能打,誰的東西就是誰的不能隨便碰,要扔東西就扔球,想玩手機就玩玩具。
孩子無意識犯錯,但是如果放任不管,助長他的壞脾氣,讓他習得成習慣。以後將會打父母、打同學、打老師,看到喜歡的東西統統搶過來據為己有,到公共場合也亂扔東西,沉迷遊戲不能自拔。
養孩子要動腦子,要用“心”李玫瑾教授說,養心先要用心,用“心”是需要父母自己動腦筋的。
可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動腦筋,有問題只知道求助老師、求助專家、衝孩子發脾氣、自己生悶氣。其實孩子的問題還是要父母親手去解決,可以求助,但不要依賴,更不要推出去。
博士老爸蔡笑晚的經典名言,孩子是自己的,你不管誰管!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哪一種教育方式是萬能解藥,拿別人成功的做法,放在自己孩子身上並不一定合適。
《養育男孩實踐版》中說過,我們往往還沒有徹底理解就盲目地相信新的解決方案,所以才會只收獲失望。
有時候我們覺得育兒專家是紙上談兵,其實他們也是在大量案例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經驗,但只是照搬就不會完全適合孩子,需要再加工。
養育一個孩子不是吃飽喝足那麼簡單,還有很多智力上、心理上的關懷,需要父母不斷去學習,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解決方法。
父母“富養”孩子本質上沒錯,只是走偏了方向。
父母要懂得健康飲食理念,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營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合理搭配,適量提供,而不是一味給孩子吃愛吃的、好吃的、以前自己缺少的。
父母要懂得心理學知識,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會出現的心理問題,溫柔而堅定的、有耐心地對待孩子,跟孩子制定規則,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及時引導。
父母要懂得教育的分寸,父母是養育孩子,而不是教育者,教育的事教給專業的老師去做,不要越位。可以教孩子一些學習技能,給孩子提供一些資源幫助。
父母要愛運動,運動是一切智慧發育的基礎,也是身體健康的保證,從小就要讓孩子多運動,愛上一項運動,成為終身好習慣。
......
父母要有知識有智慧,能跟孩子聊人生,而不僅僅是吃飯和學習。學習做父母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每一刻都是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