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權威型教育方式,培養娃的自控力,從生活微環境的塑造做起

小壯媽最近頭疼得不得了,已經上小學三年級的小壯,總被老師批評上課注意力渙散,坐在座位上動個不停,自己東張西望就算了,還總招惹其他同學,45分鐘沒幾分鐘是安心的。

其實,在家中小壯又何嘗不是如此,甚至比在學校還讓人焦心。

為了提高小壯的學習效率,小壯媽還特地制定了學習計劃。可小壯只要一坐下寫作業,沒到兩分鐘就開始轉筆發呆。

這還不僅表現在學習上,平常小壯無論做什麼,都需要父母在旁不斷督促,不然滿腦子想的不是玩遊戲就是刷手機。

小壯媽為此不得不嘗試強制性的學習方法,比如達不到要求就不能吃晚飯,三天不能玩手機,甚至還動用了暴力體罰的方式。

可這壓根不起作用,小莊仍然表現得很差勁。實際上,這就是典型的缺乏自控力的表現。

用權威型教育方式,培養娃的自控力,從生活微環境的塑造做起

01關於孩子的自控力

大部分人會將自控力與自制力混淆,實際上二者是存在區別的。

顧名思義,自控指的是自我控制,即一個人主動對外界的誘惑以及自身的行為習慣進行控制的力量。

簡單來說,自控力就是一個人支配自己的程度,也是良好習慣的一種體現。

學校教授孩子的僅僅是知識和技能上的培訓,而自控力多半來源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如果你家孩子缺乏自控力,就要先自我反思,平時帶孩子出去玩,堵車時是否表現得很焦躁?陪伴孩子時,是否常常表現得不耐煩?出現負面情緒時,是不是習慣性發洩並遷怒於孩子?

因而,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也要先從自身做起。

02用權威型教育方式,培養娃的自控力

在《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一書中,把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教育風格分為4個象限,分別是權威型,獨裁型,溺愛型和忽略型。當然,有的父母也可能是這4種類型的組合。

◆權威型父母高要求、高控制,但對孩子的需求,與此同時也保持高度接納和響應的態度。可參考《阿甘正傳》中阿甘的母親,既嚴格要求阿甘遵守生活和做人的規則,也格外呵護其心理敏感。

◆專制型父母,只是對孩子高要求和高控制,而忽視孩子本身的需求。

◆放任型父母對孩子沒有什麼要求,但會聽從孩子的需求。

◆忽視型父母的眼裡,幾乎沒有孩子的存在。

用權威型教育方式,培養娃的自控力,從生活微環境的塑造做起

■為什麼權威型教育適合培養自控力呢?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的母親芭芭拉就是個中典範,她對孩子的要求是軍隊式的,所有的孩子都必須遵守。晚上9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不能發脾氣或說髒話,否則就要用肥皂洗嘴。

聽起來這彷彿沒給孩子空間,但實際上,芭芭拉對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高度滿足的。

她每晚都會給孩子讀故事,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也總是會給予無條件的肯定和接納。

這就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原則——堅定而不強硬。

父母都擔心對孩子管教太嚴會導致他們畏畏縮縮,或使其滋生叛逆情緒,但如果給了孩子同樣多的愛,就可以保持良性的溝通。

既給孩子定規矩,又向他解釋為何這麼做,並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堅定是指給孩子定的規矩必須嚴格執行,比如跟孩子說了只能玩15分鐘手機,到時間還不願意放下,父母只需要說時間到了,把手機拿走就可以了,這個過程中平靜且嚴肅。

但在沒有到達這個時間前,不要採取強制性的措施。

也就是說,權威型教育的根本在於給孩子制定規矩,並嚴格劃分界限。當教育有了約束和規矩,孩子才會具備培養自控力的可能性。

畢竟孩子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發育尚未完整,無法擁有強大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父母的督促,即先“他律”再“自律”。

用權威型教育方式,培養娃的自控力,從生活微環境的塑造做起

03關於孩子的自控力,父母必須瞭解的那些事

一.孩子的自控力來源於“自我意識”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對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身的狀態、情緒以及動因的感受和認識。

也就是說,孩子的自我意識就是“知道自己是誰”,而自控力強的孩子,自我意識和自尊水平通常也更高。

孩子自我意識迅猛發展的階段是“terrible two”,兩歲左右就已經產生了“我”的概念,對於自己的東西,會有一種保護心理。

父母要做到充分尊重,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和嘗試,哪怕犯錯也是種進步,能助其建立起更積極的自我意識。

對孩子保護過度,反而讓他失去了與外界聯絡的機會,壓抑了自我意識,對後續的自控力培養來說是毀滅性的,孩子無法學會管理自己。

二.適度放鬆給孩子自控的機會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經典的實驗:告訴孩子們,腦袋可以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可恰恰就是這句話,讓那些平時壓根都不會想到白熊的人,腦子裡被白熊所糾纏。

這也被韋格納教授稱為”諷刺性反彈“,即越不讓孩子幹什麼,孩子越幹什麼。

用權威型教育方式,培養娃的自控力,從生活微環境的塑造做起

好比前面小壯的例子,小壯媽越告訴他不要發呆好好寫作業,小莊就越喜歡發呆。其實,這是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所決定的。

當大腦接受到外界不要怎麼樣的指令時,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能量來啟動自控系統,並進行自我檢查,看到底有沒有完成不要怎麼樣的指令。但恰恰是這個過程,讓大腦的潛意識將被禁止的這項內容不斷提起。

韋格納教授表示,想要對抗諷刺性反彈,只能放棄自控。這看似矛盾,但卻得到了腦科學研究的肯定。

就像以前老師懲罰孩子的方式一樣,如果沉迷於遊戲,就讓他連續玩三天三夜不許睡覺,玩夠了之後,孩子好長時間都會對遊戲抱有牴觸心理。

這給我們的啟發是,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就要相信他真的有自控的能力,並給予他機會。

三.自控力能讓孩子更接近成功,但太強也不是件好事

斯坦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那些小時候控制衝動,等待了15分鐘的孩子,經過跟蹤14年的調查發現,不論學業成績還是其他方面表現得都更加優秀。

這說明,能更好克服人性弱點的孩子,將來的成功性越大。畢竟有時過於豐富的七情六慾,以及對外在物質和內在情感的高度要求,是阻礙成長的絆腳石。

但,這也並非說明自控力越強越好。自控是件十分耗費精力的事,如果保持長期不間斷的自控,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麻煩。

如果孩子總是對自己高要求,可能會產生相反的結果,把自己的弦繃得特別緊,一旦超出承受極限就可能徹底失控。

在心理學家的研究中,證明了自控力存在侷限,過度自控會讓大腦感到疲憊。

用權威型教育方式,培養娃的自控力,從生活微環境的塑造做起

也就是說,家長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也要接納孩子擁有正常的慾望,製造出彈性空間。畢竟長期靠外力約束形成的假自控,只是暫時的。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認為:自控力的三大基石,是認識自我、關心自我和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

父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只能是引導而非每時每刻的強制。畢竟,想全方面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是不可能的,做到高自控,需要孩子自發成為高自尊水平的人。

04培養自控力要從生活微環境的塑造做起

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必須從生活環境的細節做起,塑造出有利條件。

1)教孩子分清輕重緩急,對小事也保持認真

其實孩子有時並非沒有自控力,只是由於目標不明確,太多事情堆在一起就不知所措了。

孩子小小的腦袋,無法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更不知道如何去完成。

家長要告訴孩子,即使是那些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事情,也很重要,日常小事一樣要認真對待。

也可以運用遊戲化的思維,幫孩子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列出來,分解為每天的任務,完成後及時反饋。

另外,不要只關注結果,而要在乎孩子在完成過程中的表現,這才是家長該做的真正的監督者。

2)運用英雄主義情結

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讓4歲的孩子們玩一個複雜的開鎖遊戲,觀察他們的堅持時間。其中的一組孩子被帶上了蝙蝠俠的頭飾,想象自己是蝙蝠俠,最後比常規的孩子開鎖花的時間更短。

這是由於孩子認為自己真的是蝙蝠俠,於是大腦網路被激活了。

多給孩子讀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讓他們從中從中汲取正能量,並獲得崇拜意識,是自發形成自控力的重要條件。

用權威型教育方式,培養娃的自控力,從生活微環境的塑造做起

3)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慾望

很多父母常以自己為標準對孩子提出高要求,但時代真的不同了。相比從前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現在的孩子們面臨的誘惑更加豐富,不僅是五花八門的零食,還有新鮮刺激的網路。

不要打壓孩子不爭氣,也不要過分逼迫他,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教孩子學會勞逸結合,有規劃地做好每一件該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4)從自己做起,嚴格身教

正如前文所說,孩子獲得自控力的最大來源是父母本身,並不是在孩子耳邊說一句”別發呆,好好寫作業“就可以的。

孩子會觀察父母的行為,如果父母自己尚且做不到自控,孩子就更不知從哪學習了。

言傳身教這句話說了一萬遍,還是需要家長們放到生活中切實完成。

總而言之,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是堂複雜且長遠的課程。家長在其中的角色也很重要,不僅要做到合理接納,也要對孩子生活的微環境進行塑造,全方面開始養成計劃。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00 字。

轉載請註明: 用權威型教育方式,培養娃的自控力,從生活微環境的塑造做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