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是我們每個人身體裡都有的,這是屬於中醫的一個概念。
中醫認為,一個人的陽氣一旦耗盡,則說明這個人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那麼陽氣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又該如何補充陽氣呢?
陽氣是什麼?
《黃帝內經·素問》裡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
陽氣就是真氣,儲藏在腎裡,常說的元氣大傷,即是傷了陽氣。
在古代,人們把陽氣比作天空上的太陽,如果地球沒了太陽,那麼萬物就不能生長,整個世界就會變得陰森森的。
所以天地的執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也是一樣,陽氣就像人的一種保護罩,它可以防止病邪的侵入。
《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
陽氣有何用處?
陽氣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先天的,一種是後天的。
先天不強這個是沒有辦法改變,因為是父母給的,但是完全可以通過後天來彌補,這裡就要看你後天夠不夠努力,夠不夠自律。
1、陽氣第一大功能;主導生長髮育
陽氣可以說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主動力,如果一個人生長髮育夠不夠健碩,體質夠不夠健康,都是陽氣來主導。
2、陽氣第二大功能;主導你的壽命
一個人能不能正常生存是需要陽氣來支援,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
陽氣耗盡,人就會死亡。老話常說陽壽,有一部分指的就是這個陽氣。
3、陽氣第三大功能;防未病
陽氣不足,人就會生病。現在有很多人患有亞健康,透過研究發現,引起亞健康主要原因就是陽氣不足,維護臟腑功能的作用,如果陽氣虛了,一系列亞健康狀態就出來了。
陽氣不足,身體會說話
1、手腳冰涼
這是陽氣不足最典型的表現,不管穿多少,被子蓋多厚,手腳都是冰涼的。
2、引發腎虛、導致失眠
有些人陽氣不足還會引發腎虛,而腎臟功能下降的話,也會導致腎臟精氣陰陽不足,這時就會出現失眠。此外,夜間睡覺時入睡困難,甚至容易醒來,這些都是陽氣不足常有的變化。
3、盜汗
陽氣不足的人,夜間睡覺時常會有冒汗的情況,但醒來後就會停止,這就是典型的盜汗表現。
4、食慾減弱
或伴有消化不良、腹脹等有情況,有時不僅要考慮胃方面的問題,還要警惕可能是脾胃陽氣不足。
以上這些表現出現一個就說明你陽氣不足了,需要及時調整,不然長期不調理,對身體的傷害是很大的。
養陽小方法
1、最簡單:曬太陽
這個方法是最簡單,但是這個曬太陽也有訣竅,一定要曬背部。
因為背部有一條不可忽視的經絡——督脈,督脈有''陽脈之海''之稱,總督一身之陽氣。
把背曬熱、曬舒服了,人體的陽氣也就充足了。
一般曬太陽的時間最好選在上午10-11點之間,此時陽光比較充足,光線也比較柔和。
曬太陽的時間長短可因人而異,中青年每次1-2小時,老年人曬30分鐘左右即可。
2、最有效:醋泡姜
準備半斤姜,切成片,放在瓶中,然後用米醋沒過生薑,泡上三天即可。
生薑性熱,是補陽氣的最好食材,吃生薑最好的方式就是醋泡姜。
之所以必須用醋泡,是因為酸味是收斂的,於是姜宣發的力量便收斂進去了,姜升發陽氣的力量變得平和而有效,昇陽而又收斂,不會讓陽氣四下散開。
需要注意的是,醋泡姜一定要在早飯時吃。
這是因為姜最擅宣發陽明經的陽氣,而早晨7~9點正是人體氣血流注陽明胃經之時,此時吃薑,最能昇陽氣,促進消化。
3、最省錢:按3穴
穴位按摩可以幫助激發體內陽氣,增強體質,尤其是寒冷的冬季,特別適合老年人。
關元穴
關元穴為任脈要穴,臨床用於治療怕冷、尿頻、小腹冷痛、腹脹腹瀉等症狀。
位置:位於小腹正中,肚臍眼下三寸,即用自己的手橫著量,四根橫指處就是。
風池穴
風池穴為足少陽膽經腧穴,臨床用於治療頭暈、頭痛、失眠、記憶力下降、頸項痠痛等症狀。
位置: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之間陷窩中,與耳垂齊平。
腎俞穴
腎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臨床上用於治療腰膝痠軟、夜尿頻數、眼花、耳鳴等症狀。
位置:位於腰背部,第二腰椎下旁開一寸半,與前面腹部面的肚臍眼平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