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重”是很多人的自我診斷,中國人對溼的厭惡像對上火一樣,總是張羅著祛溼、去火,但什麼情形,才意味著真的有溼了呢?一.體內有溼,首先表現為舌苔膩因為舌頭是消化道的延伸,舌頭的顏色,舌苔的厚薄,就是消化道狀態的鏡子,所以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其中看舌頭的顏色、質地很重要。
二.脾虛溼盛,進補前先祛溼
一個溼重的人,很少有不脾虛的。中醫的脾主運化,除了負責消化食物,還是身體的清潔工,體內的“垃圾”要靠強壯的脾氣清運出去。一旦食物的負荷超過脾的能力所限,日積月累的堆積在體內就成了溼,而脾為了清除這個溼,只會超負荷工作,久而久之,溼也反過來傷了脾。
從這個角度上說,即便是本身體質很虛,需要進補,也要暫停,必須等到溼邪去除了,舌苔乾淨了才可以進補。
三.日常祛溼不能停
也有很多人覺得,我不吃補藥,除了舌苔膩,也沒其他異常感覺,是不是可以不祛溼了?其實不是,因為對現在人來說,就算不吃補藥,日常的飲食對身體的負擔也遠遠超過以前。
四.學會這幾招,輕鬆趕走溼氣
所以,祛溼相當於補脾,對已經脾虛的人來說,祛溼也就更應該是常態。
1.常按穴位
健脾可以常按一個穴位,這個穴位就是太白穴。太白穴就在腳上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它可是脾經透過的地方,沒事多按揉,就能刺激脾臟,讓脾臟逐漸變好。
2.少吃生冷
脾虛容易引起溼氣重,有的人不僅是溼氣很重,不注意保暖,或者是喜歡吃生冷寒涼食物,就會給人體帶來寒氣。
3.生薑驅寒
寒氣加上溼氣,會導致體內寒溼過重,人就會更加難受。想要趕走體內的寒溼,要健脾也要驅走寒氣、溼氣。有一個方法會比較好,就是在晚上睡覺前,將生薑敷在肚臍上。肚臍也是個重要穴位,它有連線臟腑的作用,經過一個晚上的時間,生薑中的溫熱之氣,就會讓身體變溫暖。有助於陽氣的生髮,也能將體內過多的寒氣驅趕出體外,溼氣也會被排出去。脾臟變強健了,寒氣溼氣也溜走了,身體也就會比較好。
運動的過程中,會提升身體的代謝能力,血液迴圈會比較快,腸胃蠕動變快,就不容易讓水溼堆積在體內,脾臟也會比較健康。有部分人之所以脾虛,就是平時活動量太少,每天上班面對著電腦,坐著的時間已經足夠長了,回家了不想辦法多運動,還是繼續的躺著或者坐著,就會給脾胃帶來損傷,影響脾臟運化,讓體內溼氣變多。不想增加脾臟負擔,溼氣堆積體內,就要適當的多運動,每次只要抽出30-40分鐘的時間運動就可以。也不是讓你每天都運動,能保證一週運動3-5次,就能達到養脾祛溼的效果。至於選擇什麼樣的運動,一定要切合自身情況,不要太逞能,也別貪多,一切以健康為主。若是過度的運動,對身體也會有不好的影響。
在做運動的時候,還可以配合食物來進行調理。有些食物是可以幫助健脾和祛溼的,就比如山藥、茯苓、赤小豆和薏米,經常用來煮粥吃,脾臟也能慢慢強健起來,溼氣就可排出體外。
脾臟虛弱引起溼氣重,確實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不想身體變重,就要及時的祛溼健脾,身體也就能保持健康,整個人都會輕鬆很多。當然,也要注意平時的不良習慣,要做好保暖,避免久坐、熬夜,對身體就會比較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