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旦犯了這條大忌,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前兩天,有讀者私信晨媽,說了這麼一件事:
一天中午,她正在費勁的給孩子喂著飯,可孩子怎麼都不買單,一邊吃一邊漫不經心的玩,甚至還把碗碰到了地上,飯菜撒了一地。
她一氣,對孩子吼道:
“每次吃飯都這麼累,你給我去牆那邊面壁思過去!今天晚上也別吃了!”
站在旁邊的奶奶看見這一幕,自然是心疼,趕忙去哄正在大哭的孫子,還對孫子說:
“噢喲,我們大乖孫,最乖了。來,奶奶餵你飯,不理媽媽。”
這位媽媽聽了,氣不打一處來,只好來跟晨媽抱怨。
相信這個場景或多或少都在你家發生過,甚至大部分時候都是媽媽在教育,爸爸奶奶在拆臺。
今天,就著這位讀者的私信,再來跟大家聊一聊為什麼拆臺式教育不可取。
01
多數拆臺式教育,都是從“詐屍式教育”演變而來的。這種情況也多發生在爸爸身上。
具體是指父親經常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卻又偶爾在一些看不慣的事情上突然出現,不明所以的對孩子和媽媽進行輪番式指責。
這樣的教育,會給孩子和媽媽帶來雙重傷害。
晨媽記得曾在一個“詐屍式教育”新聞下看到這樣的評論:
我的父親放置了二十多年才想起來要教我做人,不是為我好,其實是為了滿足他的中年父權缺失罷了。
我都不知道沉重的父愛是什麼,比起我媽媽給我的愛,他實在欠缺太多了。
也正是由於這種“詐屍式教育”,才催生出更多的“拆臺式教育”。
拆臺的一方為了滿足心理上對孩子教育缺失的內疚,會時不時參與進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與對方“唱反調”,最後“成功拆臺”。
這種做法看上去雙方都“教育”了孩子,實際上,殺傷力卻極大,非常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給孩子制定的規則也會輕易崩塌。
02
拆臺式育兒,最終傷害了誰?
李玫瑾教授曾說:“管孩子,只需要一種聲音。”
在孩子眼中,爸爸和媽媽是一體的,而拆臺式教育,無疑是逼孩子在兩者中選其一。
《少年說》裡,曾有這樣一位同學,讓晨媽印象深刻:
他說:自己的爸爸媽媽經常因為他的學習問題發生爭執。
爸爸認為他可以先玩再寫作業,媽媽認為他必須先寫完作業才能玩。
這樣一件小事,卻引發了父母之間的爭吵,最後甚至要鬧到“離婚”的地步。
而孩子聽到父母吵架,鬧離婚,心裡很害怕,他想:
“如果我學習很好,習慣很好,爸爸媽媽就不會吵架了吧。”
臺上的男孩聲淚俱下,讓晨媽看了心裡也不是滋味。
父母不統一戰線,受傷最大的只有孩子。
這種傷害甚至能持續到孩子長大,對他未來的發展、決定起到負面影響。
所以,父母真的愛孩子,就一定要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一個和諧的家庭,才能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03
共同教育,父母要掌握這3個原則
- 教育孩子,一人為主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五六個大人“養”一個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東拉西扯的情況。
這時候,就需要家人們達成一致,共同約定好以誰的教育方式為主,這樣也有利於孩子的規則制定。
一般來說,教育最好由父母當中的一方為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需要保持適當的教育距離。
畢竟隔代教育觀念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更多,更適合教育孩子。
- 不當著孩子面吵架
前些日子,“岳雲鵬輔導孩子作業”登上了熱搜,甚至他還特地發了個“招聘啟事”,找人輔導孩子,原來所有父母輔導孩子都是一個樣。
不過,岳雲鵬有一條教育準則,晨媽很是贊同。
他和妻子約定好: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一般教育雙方發生分歧時,很容易擦槍走火,由一件小事引發成爭吵,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吵架都是自己的原因。
所以,當夫妻雙方產生矛盾時,可以私下慢慢協商,當著孩子面吵架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哦。
- 彼此尊重
很多爸爸或者媽媽,不僅喜歡在家裡拆臺,還喜歡在外人面前拆對方的臺,絲毫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感受。
這裡,晨媽分享一句曾經看到的話:
“幸福的家庭裡,夫妻兩個人都會心智比較成熟,不會想著彼此去控制,而是獨立而相互尊重,不會相互指責、拆臺。”
唯有尊重對方,信任對方,才能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否則,只會不斷地加深家庭矛盾。
你搭臺,他拆臺,迴圈往復,不僅讓孩子受傷,也讓大人身心俱疲。
因此,想讓孩子從心裡尊重父母,聽從父母的教育,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樹立好我們的形象。
希望晨媽今天的文章可以幫助到你,讓我們一起拒絕拆臺式教育,讓孩子得到鼓勵,而不是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