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8歲男孩喝生奶後,發燒兩個月:這6種食物寧肯扔掉,也不能生吃

由 合永順 釋出於 健康

作者 | 櫻桃媽

本文由三甲醫院主治醫師、兒科醫生廖世峨稽核釋出。

昨天,親戚在家族群裡扔了一張照片,瞬間炸了鍋。開啟一看,是一條“男孩喝鮮羊奶感染”的新聞。

我們家附近有個畜牧場,所以家人對牛奶羊奶格外在意。

起初,男孩家人以為是感冒發燒,可斷斷續續兩個月都沒好。到了醫院一檢查,感染了布魯菌病,以後可能不育。

喝奶也會生病?

醫生解釋說,他喝的是生羊奶,這種病菌很容易在人畜間感染,生奶就是其中一種途徑。

評論區有人說:好歹也要煮煮啊,怎麼能喝生的呢。

看了這個說法,身在疾控中心的小姨急了:

根本不是煮熟的事兒!

“這種病發病很多,特別是農戶,還有一些人追求生鮮牛羊奶,覺得比市面上賣的要純正。其實並不是。”

她告訴我們,市面上的奶都是經過巴氏殺菌的,自己煮是達不到殺菌標準的。

這種病菌殺傷力大,存活時間長:

8℃條件下,布魯菌在牛奶中可存活2天,

在凍肉中存活3周,

在山羊乳酪中可以存活長達3個月。

評論區也有現身說法,家人因為吃了農家自己做的鮮奶,疑似真菌感染不幸去世了。

所以,生牛羊奶即使煮過,也不要喝!

還有哪些食物不能生吃?

再給大家盤點盤點。

01

生吃毛蚶,易得甲肝

1988 年,上海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傳染病侵襲。從 1 月到 5 月,一共有超過 30 萬人患病。

罪魁禍首,就是毛蚶

毛蚶是一種生長在河口和海灣泥沙中的貝類,藉助自身濾水系統呼吸和吃飯,吸附功能很強。

水質汙染後,病毒就附著在具有強大吸附力的腮和消化腺裡,就這樣傳染給了人類。

研究發現,毛蚶可以濃縮甲肝病毒 29 倍,在體記憶體活 3 個月。

醫生說:85℃高溫下,1 分鐘就可殺滅甲肝病毒。所以,加熱毛蚶或者其他貝類,徹底煮熟再吃,更安全。

02

木薯沒煮熟,一家三口中毒

2020年1月的一天,廣西南寧一位大爺從自家地裡刨出5斤木薯。7 歲的小孫子吵著說餓,大爺沒顧上削皮,忙把這些木薯拿去煮。

想著孫子著急吃,煮的時間也比平時短。

到了第二天凌晨,大家都開始頭暈、嘔吐。送到醫院後,因為孫子吃的量過大,沒能挽回生命……

引起這次食物中毒的,就是沒有徹底煮熟的木薯!

木薯澱粉含量高,在兩廣地區很常見,但很多人不知道,木薯中含有亞麻苦苷,在酶或弱酸作用下,會分解成具有毒性的氫氰酸。

生吃或者吃未徹底煮熟的木薯,150—300 克就可致命。

《甄嬛傳》裡也有用木薯害人的情節。

華妃用木薯粉滲入馬蹄粉裡,導致溫宜公主出現中毒症狀,想嫁禍給甄嬛。幸虧端妃為甄嬛作證,才免於被陷害。

所以,吃木薯一定要削皮後徹底煮熟,棄湯後食用。

03

生吃螃蟹,肺吸蟲感染

螃蟹幾月最好吃?

當然是秋天!

去年9 月,浙江28歲小夥駱某和三個玩伴週末相約郊遊,恰巧在小溪中抓到了七八隻小螃蟹。

怎麼處置這些螃蟹?

有人提議,這裡水很清澈,沒有汙染,正值金秋9月,這些螃蟹應該很鮮美,不如吃掉。

於是,四人就這樣在河邊將這些螃蟹生吃了,吃完還意猶未盡。

幾天後,其中兩人出現發熱、咳嗽、肚子疼等症狀,經醫院檢測為肺吸蟲感染

另外兩人在聽到這個訊息後,並沒有恐慌,反而嘲笑先前的兩人抵抗力弱。結果數天後,另外兩人也出現相同症狀,趕緊去醫院。

果不其然,也中招了!

其中一人情況比較嚴重,不僅在肺部,在腦子裡,也發現了肺吸蟲囊性灶。

萬幸的是救治及時,這四人均脫離了生命危險,沒有留下後遺症。

秋天就要到了,很多人愛吃醉蟹醉蝦。但是還是不建議生吃,或者給孩子吃生蟹生蝦。

肺吸蟲囊蚴易侵入淡水蟹和蝲蛄中。如果人在食用了未煮熟甚至是生的淡水蟹和蝲蛄,囊蚴就會透過口感染,寄生在人腦部、脊髓、胃腸道和皮下組織等。

嚴重時,甚至會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

醉蝦醉蟹不會經過充分蒸煮,僅用鹽醃製,或用醋、酒浸製,根本奈何不了肺吸蟲。

所以,生螃蟹、醉蝦醉蟹都最好別吃!

還有哪些不適宜生吃的食物?

  • 荸薺、菱角、蓮藕、茭白等水生植物;
  • 土豆、茄子,特別是發芽的土豆。
  • 豆類、豆莢、豆芽……

04

食物中毒的應急措施

第一、保管可疑食物。

可以幫助醫生進行更明確的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對症治療。

第二、及時催吐。

可以用手指或者其他東西壓孩子的舌頭來刺激嘔吐。

第三、正確導瀉。

如果進食的食物超過了兩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需要及時進行導瀉,透過排洩的方式減輕腸道對毒物的吸收。

第四、送醫治療。

通常需要採用洗胃或者灌腸等多種方法來儘快清理腸胃中的毒素。透過臨床用藥中和或者消解毒素。醫療機構有專業的生命支援系統可以應對食物中毒後出現的各種複雜情況保住孩子生命。

素材來源:

《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快速處置》於維森、王偉棟、孫健平

《你是你吃出來的》夏萌

《張文宏說傳染》張文宏

《傳染病的文化史》洛伊斯·N· 瑪格納

—— End ——

作者:櫻桃媽,兒童心理及身體健康研究者。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