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網導讀】也許普遍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智力發展,但最讓家長頭疼的是孩子的行為和性格問題。許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孩子性格培養的重要性,等到孩子身上出現了“孤僻,焦慮,逆反,反社會人格”等問題的時候,才後悔莫及。其實,早在孩子2歲左右,就進入了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非常大。想培養出好性格的孩子,務必警惕這4種教育方式:
嚴厲、專制型。
不可忽視的是,現在仍然有一些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化身“虎媽”“狼爸”,對孩子的教育十分嚴厲、要求嚴格、控制慾強,動輒打罵孩子。其實,對子女督促過嚴的父母,也許可以逼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卻也會使子女有不安、依賴、膽怯、敢怒不敢言、不愛做勞心工作,以及不喜歡參加有創造性的活動等缺點。比較起來,這種教養方法是得不償失的。”
父母過分嚴厲專制,教出來的孩子通常會形成兩種性格:一是膽小懦弱,過分順從依賴,沒有主見,唯唯諾諾;另一種則是非常頑劣,離經叛道,容易走入誤區。
這種教育方式,說到底還是沒有把孩子當做平等獨立的個體來對待,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屬品,只能聽父母安排、按大人的要求過一生。父母如果注意到這一點,就應該及時調整心態,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潛力,不必一言一行都按照你的要求去辦;多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傾聽他的意見和想法。
在引導孩子時,用“尊重式”的批評教育來代替呵斥,用和睦民主的家庭環境取代專制控制,用討論的方式來代替想要進行的說教。這樣父母才會和孩子取得雙贏:你積極地引導了孩子,孩子也對你的友好態度心懷感恩。
溺愛、過度教養。
中國有句古話:“慣子如殺子”,放在今天也同樣適用。孩子在家中的地位高人一等,享受特殊待遇;輕易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一家人都以孩子為中心,包辦孩子一切事務;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這些都是溺愛孩子的表現。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極易養成自私自大、依賴、懶惰、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沒有同情心責任感、缺乏忍耐和吃苦精神,在人際交往中和社會適應方面勢必會受挫。父母再愛孩子,也要有個度。該教給孩子的規矩一個都不能少,這樣他才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養成良好的習慣;捨得放手,該讓孩子做的事,一件也不要代勞,讓他在動手中學會獨立、懂得感恩。
常常抱怨、情緒施壓。
很多父母總喜歡把生活的不如意、各種辛苦表現出來,每天唉聲嘆氣,愁雲密佈,甚至一直抱怨、講給孩子聽。孩子雖然小,但是感知情緒的能力卻一點也不比成人差,有時候哪怕父母不說,孩子都能感覺到那種壓抑、愁苦、悲傷的氛圍。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悲觀消極、敏感自卑、脆弱膽小的性格。
小孩子的世界,本應該是單純美好、明亮歡樂的,卻要硬生生塞給他這麼多成人世界複雜、消極的事物,會給他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影響身心健康。作為父母,請盡力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愉快的成長氛圍,懂得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少一點抱怨,多給孩子傳遞積極樂觀的能量,別讓孩子過早揹負他不該承受的壓力。
暴力溝通。
很多父母空有一顆為孩子好的心,卻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常常因為不會好好說話,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情感忽視、否定打擊、諷刺嘲笑、拿孩子與別人作比較,都屬於“暴力溝通”。孩子興致勃勃把做好的手工拿給媽媽看,媽媽忙於手頭事情,“一邊去,沒時間看”;孩子稍微犯點錯,“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將來有什麼用?”長期被父母用語言傷害的孩子,內心充滿了不安全因素,性格敏感多疑、容易自卑、患得患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屬於他自己的閃光點,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多瞭解孩子、用心陪伴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打擊。與孩子溝通時,父母也要多點耐心,保持情緒的穩定,少一些冷漠的語言暴力,多一些溫和的鼓勵,這樣的正面管教,才能養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