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愛分享,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說才好?

想讓孩子愛分享,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說才好?

我們可以先來感受下以下兩個場景:

背景是樂樂和西西搶玩具打起來,幼兒園的老師告訴了樂樂媽媽。

場景1:

樂樂媽媽:你為什麼要和西西搶玩具呢?你應該學會分享。

(定位孩子是“搶”玩具,不會分享,沒給孩子機會表達)

樂樂:那是我的,我也想玩。

樂樂媽媽:你想玩可以回家玩啊,而且家裡這麼多玩具你都可以玩。

(幫孩子想辦法,而不是讓孩子自己解決)

想讓孩子愛分享,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說才好?

場景2:

樂樂媽媽:老師說,你今天在幼兒園和西西搶玩具了?是怎麼回事呢?可以告訴媽媽嗎?

(引導孩子解釋問題)

樂樂:今天,我把玩具給西西玩,我也想玩,可是他不給我。

樂樂媽媽:那你覺得西西是怎麼想的呢?

(幫助孩子理解別人的情緒)

樂樂:他可能也想玩。

樂樂媽媽:那你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引導孩子自己想解決辦法)

樂樂:要不就一人玩一會,或者換著玩。

樂樂媽媽:你可以試試呢。

(鼓勵孩子嘗試)

想讓孩子愛分享,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說才好?

場景1和場景2中的媽媽只是說話和溝通的方式不同,就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的影響。其實教孩子會分享,並不是單純的讓孩子把玩具給小朋友,把好吃的給別人,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孩子的這種能力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養成的,父母要不斷在現實生活裡引導、暗示孩子。

總體來說,孩子需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以下幾種技能:

1、解釋問題的能力

孩子遇到問題後需要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 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注意讓孩子學會表達,能夠解釋問題發生的來龍去脈,能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現在怎麼樣了,同時逐漸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明白什麼是我的,你的,公共的,知道不同的物品該如何處理。

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就要多給孩子機會表達,不要很快就幫孩子下定義,讓孩子學會陳述事情的經過,不僅能幫助父母更好的知道發生了什麼,也能夠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想讓孩子愛分享,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說才好?

2、自己思考的能力

要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而不是父母按自己的意願強制讓孩子怎麼辦或者父母為孩子給出他們認為正確的答案。事實上,這樣只是解決了當時的問題,而並沒有解決孩子的根本問題。孩子只是被壓抑了情緒,不是出於主動改變了這個現狀。

父母在生活中多詢問孩子那該怎麼辦呢?你有更好的辦法嗎?同時在孩子給出解決辦法後鼓勵孩子繼續思考,長期以往,孩子會逐漸學著自己去解決問題。

想讓孩子愛分享,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說才好?

3、感知情緒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學會分享,但是孩子還沒有完全的能力去感知別人的情緒,就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

父母在生活中要教孩子知道什麼是高興,悲傷,生氣,發怒等,可以和孩子玩表情遊戲來加深孩子對情緒的理解。

同時父母可以經常引導孩子,做了什麼事會高興,做了什麼會生氣,比如孩子拿了不該拿的東西,告訴他如果他這樣做,媽媽會生氣,讓孩子逐漸理解做不同的事會有不同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裡也要教孩子學會為別人考慮,感受別人的情緒。這樣問題發生時孩子不再是單純的考慮自己,而會考慮更多別人的感受,也更加具有同理心。

4、承擔風險的能力

除了以上的能力,承擔風險的能力也是孩子必須學會的,如果孩子決定了把玩具借給小朋友玩,中途卻又突然變卦,父母要告訴孩子自己做的決定自己要承擔後果。

不能任著孩子的性子來。

未來會有很多問題,並不是想出了辦法就一定可以解決的,如果孩子不能承擔自己決定帶來的結果,那麼孩子無法真正成長,內心也不會跟著真正堅強起來,遇到問題可能會選擇逃避,接受不了打擊,那對孩子未來的人生影響更大。

想讓孩子愛分享,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說才好?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多給孩子機會,比如讓孩子分配水果,讓孩子幫忙做簡單的家務,都可以提高孩子理解別人的能力,孩子會更願意分享。

總結起來,父母並不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應該在生活中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自己逐漸摸索該怎麼做才會更好,父母及時的引導和正確指正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社交能力,這對孩子而言是人生路上一筆重要的財富。

生活中,您的孩子愛分享嗎?遇到孩子不想分享,你都如何解決呢?

我是陽媽@陽媽育兒大作戰,希望今天的方法能夠幫到你,如果你有更多錦囊妙計,歡迎評論區留言讓更多媽媽們看到,喜歡可以點贊關注我,育兒路上為你避坑,同時持續推送兒童心理學和孩子性格發展相關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作者刪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52 字。

轉載請註明: 想讓孩子愛分享,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說才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