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藥“掐斷”溼氣之根!古人為何主張“以根治根,以土治土”?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華藥海》、《實用中醫診斷學》
列位看官,今天我們來和您聊一聊怎樣除掉“溼氣”。
最近這些年,關於“溼氣”的概念,在很多養生文說中皆有體現,以至於很多人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到“溼氣重”這三個字。
其實,溼邪,的確是祖國傳統醫學裡面的重要概念,同時也是很多疾病的致病根源。但是,要想真正掌握祛溼之道,還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閒言少敘,我們先把一張可以起到一定祛溼作用的經典驗方說給你,供您參考——
準備白朮5000克,切片,入瓦鍋之內,水浸過表面2寸,然後用武火燒開,文火慢熬,到水液到一半的時候,取藥汁。接下來再加入清水,如法煎熬。一共三次。取三次所得藥汁,文火慢熬,成藥膏,每日服2到3匙,可用蜂蜜水調下。
這個辦法,我們為您擇選自《千金良方》。它主要應用的,就是中藥白朮。
這裡面什麼門道呢?這要從溼邪的來歷說起。
看官,溼氣是怎麼來的?無外乎兩方面原因。其一,就是外來的。我們居住的環境潮溼,日久就容易生溼邪。第二,就是源於體內。體內緣何出現溼氣?在於脾虛不運。脾氣健運,則溼氣得以運化和排洩。脾虛,則溼邪困阻。
所以說,這個脾虛,應該說是“溼氣”產生的根源。
接下來的問題是,溼邪一旦因為脾虛而產生,接下來人會怎樣呢?
從中醫診斷學的角度來說,您記住了,一個是寒溼困脾,一個是溼熱困脾。這兩個不同的症候,表現不一樣。就其中的差別,本訂閱號日後為您仔細分辨。在這裡,前面提到的白朮熬膏的辦法,針對的主要是寒溼困脾。
什麼是寒溼困脾的症候呢?第一個,就是腹脹、吃不下飯,嘴巴里膩乎乎的。為什麼?因為溼氣凝滯於脾胃,令運化失常、升降不及。人體主管食慾的脾胃被困住手腳,所以我們腹脹、不愛吃飯。第二個,就是便溏。脾虛,溼氣不化,一旦下注大腸,我們就便溏,拉稀,排出的大便不爽利。第三個,就是腦袋迷糊,神志不清醒。這是溼氣困阻中焦,我們的“清陽之氣”無法送達到大腦所致。還有一個,是四肢乏力,不愛動彈,總想倒著或者坐著。這就是溼氣注於四肢所致了。如果是女性,這個時候就容易白帶增多。為什麼?這是溼氣下注前陰所致。溼邪屬陰,陰邪容易傷陽,因此脾陽受到傷害。脾陽不振的結果,就是不能溫化水溼,水溼泛溢於肌膚,於是咱們就顯得身體浮腫。許多身體較為肥胖的人,四肢,尤其是下肢出現莫名浮腫,就要考慮這個問題。再看舌頭,往往是舌淡胖,苔白膩,邊有齒痕。
以上,便是寒溼困脾的主要症候和形成機制了。
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用前面提到的白朮是不錯的選擇。這是古人“以根治根,以土治土”思想的體現。
什麼是“以根治根,以土治土”?我們知道,前文提到的白朮,其實就是菊科植物白朮的根莖。它種植於土壤,素有土德。而脾,五行屬土,為後天氣血之根。兩者以土應土,以根應根。具體說來,白朮性味苦甘溫,入脾胃二經。其苦能燥溼,甘能和脾,故而是健脾、燥溼、化痰、益氣的要藥。溼邪困阻中焦,傷及脾陽,導致寒溼困脾的人,用之最妙。尤其是脾虛洩瀉、便溏,容易拉肚子的人,更為適合。
不過,陰虛燥渴、氣滯脹悶者不宜用白朮。而且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白朮這個東西,和桃、李、青魚等犯忌,不可以同時服用。另外,就溼邪而言,也可以形成溼熱,導致溼熱困脾。這個時候,就需要健脾、清熱、利溼,單獨用白朮是不夠妥當的。
好了。關於用白朮來應對溼氣的問題,我們就給您說這麼多。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